奏响发展“变奏曲”
作者:卯龙艳 陈武帅 张怡 黄骄 时间:2017-04-25 阅读:200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54)
奏响发展“变奏曲”
——炉山镇光明村转型发展之路
记者 卯龙艳 陈武帅 张 怡 通讯员 黄 骄
清可见底的光明小河缓缓流过,淙淙的流水声奏出一曲悦耳的乡村小曲,在小河的中游,一群工人正忙着堆砌河道。光明小河的治理工程刚开始几天,可眼看今年的雨季马上就要来临,为了赶在雨季来临前把河道整治好大家都加快了干活的速度。
“光明小河全长4公里,我们目前主要治理流经村里庄稼地比较集中的一段,有1公里左右。前几年雨季时因为河道没有治理河水漫到地里,给老百姓造成了不小损失,今年河道治理好了这样的情况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光明村村支书杨明荣介绍说。
“我就是光明村的村民,前两天听说光明小河要治理需要几个会砌石头的工人我就过来了,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家里的庄稼都种得差不多了,来挣点钱也不错。再说这条小河治理好了收益的主要还是我们老百姓嘛。”一名正在砌石头的工人告诉记者。
炉山镇光明村距威宁县城31公里,全村730户3800多人,平均海拔2030米,相对高差较大,整个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素有“高山梁子只种荞,低热河谷能出稻”之称,加上从观音洞、龙洞和吼龙洞流出的水源不断注入光明小河中,丰富的水资源和独具优势的地形、气候条件让这里曾几何时成为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
上世纪90年代,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开采、烧锌和土法炼焦在光明村随处可见,光明村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曾经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变成了灰头土脸的煤窝窝。
2009年整治煤炭开采取缔黑煤窑和土法炼锌烧焦后,光明村人开始因地制宜探索一条绿色生态的致富路。
产业转型 拓宽致富新渠道
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芸豆、豌豆、魔芋、辣椒、大蒜、白菜、菠菜、莴笋、莲花白……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农作物在光明村都能长得欣欣向荣。
光明村气候夏季温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而且日照多光能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为1400多个小时,无霜期211天,这里可谓是农作物生长的乐园。村支书杨明荣放弃挖煤和外出务工回乡发展现代农业就是看中光明村独具优势的自然条件。“我们光明村原来在炉山镇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后来去搞煤炭了,钱没挣到多少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想去想来还是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行。”杨明荣说。
光明村全村土地面积为11平方公里,因为一直以来的煤炭开采和土法烧锌炼焦,造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全村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2平方公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把有限定土地集中起来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光解决光明村地少生态脆弱的有效途径。
“一直以来煤炭的开采造成我们这里地质灾害频发,村里有些老百姓的住房发生裂缝,成为危房,而且环境也遭到很大损毁。这些情况老百姓都清楚,所以当我们村两委提倡发展现代农业时大家都很支持。虽然我们村过去种植水稻收成比较好,但是种水稻三年才两收且成熟较晚,收益不高,通过外出考察和研究,我们决定搞大棚种植和经果林种植。”杨明荣说道。
以合作社为依托,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集中起来,每亩土地付给老百姓500~600元的流转费,同时老百姓闲时还可以到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打工,不仅把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老百姓的收益也大大增加。“不挖煤炭后我就帮别人跑车,后来又回家种地,种的包谷洋芋一年只能保本,赚不了钱。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我又帮他们高管理,一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家里也照顾到了,挺好的。”村民张福尔笑着说。
光明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在种植的苹果有1200亩、早熟马铃薯100亩、蔬菜200亩,成熟的农产品主要销往威宁、六盘水、贵阳等地。
要想富 先修路
门前的古树没了,可是看着宽敞平整的通组路,村民罗申朝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那棵老树据说快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小时候就常常在树下乘凉,2011年村里突然说要修路,我家的那棵古树刚好在路中间必须砍掉,当时很舍不得,但是一想到还是修路更重要,我还是狠下心来把树砍了。”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在光明村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2011年到2015年,不到五年的时间,光明村的通村通组路基本已经完成改造硬化。大岔路组至银河组1.8公里通组路全部硬化;唐山组、银河组、瓦厂组、光明组、海坪组,5个组22公里的通组串户路全部硬化……说起自己当村支书这几年修好的路,杨明荣如数家珍。“这些路有的是一事一议工程,有的是镇上或县上的项目工程,在村上只要一说到修路老百姓都还是很支持的。”杨明荣说道。
说起因修路而得益的老百姓,瓦厂组的卯龙富绝对算是一个。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卯龙富家所在瓦厂组过去的真实写照,所以当村上说要修路到他家做他的思想工作时,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为了修好这条路啊,别人家可能只是砍几棵树,或者占点土地,我家差点连住的房子都给拆了,核桃树砍了好几棵,刚修好不久的猪圈也该拆了,但是为了把路修好我不后悔。想想那些养出肥猪来都拉不出去卖的日子,没有盼头啊。现在路修好了,就不一样了”。
教育先行 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杨明荣的记忆中,过去的光明村是个“穷窝窝”,而这个“穷”特指的是教育上的匮乏。
“我清楚记得我父亲告诉我,在1986年以前,也就是我出生那一年,全村只有3名大学生。那时候条件不好,没有人重视教育,孩子大点就要帮家里干活。后来的几年挖煤炭以后条件改善了,可还是没有人重视教育,挖煤或者搞煤炭运输一天就有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收入,你说谁愿意浪费十几年去读书。”杨明荣回忆道。
1984年出生的周训军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虽然家里四兄弟,家里情况也不好,但他还是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四川农业大学,并在毕业后分配到了工作。“有工作后自己有收入了我又扶持了几个弟弟读书,他们现在都有自己的工作,虽然过程挺辛苦的,但是看见他们生活过得好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周训军说。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力的武器,近年以来随着老百姓文化意识的不断提高,曾经只抓经济忽视孩子教育的情况也得到了极大改善,2016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光明小学连续两年在炉山镇的综合评比中排名第二。截至目前,全村有大学生90多名,其中有15名已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