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岸寺里有“神仙”
作者:李欢 时间:2017-04-25 阅读:31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55)
觉岸寺里有“神仙”
——六桥街道响塘社区神仙洞见闻
记者 李欢

三面观音像
初春,到城东六桥街道响塘社区,拜谒一个叫神仙洞的圣地。
神仙洞还在,神仙洞内的菩萨还在,关于神仙洞的传说还在。
神仙洞现已更名为觉岸寺,位于县城东面,左与九台寺相邻,右与凤山寺相望。站在觉岸寺,可俯视全城之景,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走近觉岸寺,庙宇巍然挺立,庙前两头石狮威武庄严。进入寺庙内,摆满了各方诸神,神态各异,如来佛祖面容端庄、慈祥,十八罗汉表情各异,尽管如此,还是让人感到肃然起敬。
沿石梯迂回曲折,一岩洞映入眼帘,“慈悲广被”四字摩岩于洞顶,刚劲有力,相传为清代书法家李天作书写,这里便是神仙洞。
站在洞口张望,洞厅内香火旺盛,烟雾氤氲,沿着光滑如玉石梯走下,到达洞厅内,豁然开朗,身披红绸的各路菩萨面容慈祥。据传,正中间的菩萨有石钟乳天然生成,貌似慈航道人,后经信徒塑成金身,更加灵气逼人,左右石钟乳成石狮状,让整个神仙洞更加神秘而显灵性。此外,洞厅右上方有一池清泉,泉水甘甜清冽,一尊天然而成的龙王菩萨端坐正中,守护甘泉。
在洞厅,遇到负责招呼香火信徒袁留留(法号袁祖庙),今年80岁的他,长期住在神仙洞内,帮助招呼香火和接待虔诚的信徒,帮助前来神仙洞拜谒的人们解忧还愿。
在袁留留老人的口中,我们还得知一个关于神仙洞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八仙到草海游玩,在饱览湖光山色后便到神仙洞小憩,正好周边一位单姓牧童到洞中找水止渴,走近洞口,只见洞中金光闪闪,如同白昼,景象和平常来时完全不一样,单姓牧童壮着胆子进入洞中,只见两个童颜鹤发的老人正在下棋,见有人来扰,两个神仙先是一怔,见是一个牧童找水喝,便由他去。谁知其中一位神仙不小心把吃剩的仙桃核弄掉在地上,正好被单姓牧童拾得,放在嘴里舔了舔,神仙见此牧童可爱,便问他有何愿望,牧童希望自己有神力,神仙笑而赐之。
就这样,牧童感觉自己在洞里待了3天,殊不知,在走出洞时自己却已成白发老翁,眼前的一切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忽想起放牧时留在树杈的镰刀,再去寻找时,早已锈蚀斑斑。
据传,后来单姓牧童得到神仙点化,得道成仙。
关于神仙洞的传说,给人们留下许多遐想,这也许是神仙洞的由来。但传说终究是传说,据资料显示:“神仙洞始建于清末民初,山之上盘有一天然钟乳石洞,士农工商有心于神佛者出资出力,建一大殿于洞前,内供药王,文武财神等神象,洞左小殿供送子娘娘。每逢庙会,善男信女祈福求平安,求子求财者云集,可谓香火鼎盛。”
建国初期,除旧破迷,殿堂神象几乎毁灭殆尽。后来,信徒们四处奔波化缘,重建观音、文殊、普贤神象于洞内,洞外又先后建起弥勒,地藏、达磨,韦陀等殿堂,而后又在后山顶建“三面观音”,祈福保佑四方平安。而今,迷信已渐渐在人们心中消亡,神仙洞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更多是文物及历史的符号而已。
如今,神仙洞已建成庙宇十余亩,雄踞半山,常有信徒虔诚拜谒,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