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念好新“三字经”唱响“脱贫曲”
作者:祖文韬 时间:2017-04-25 阅读:230
近年来,威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精准”二字贯穿脱贫攻坚始终,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十项行动”,坚持统筹好扶贫到村到户与整乡整村开发,念好脱贫攻坚新“三字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全县减少贫困人口6.12万人、85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1.25%。
——打基础,破瓶颈。始终坚持打基础,破瓶颈,全力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一个机场、四条铁路、四条高速公路的“一四四”立体交通体系,全力打通出境大通道,毕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都香高速公路威宁段、威宁机场附属工程快速推进,昭黔铁路、六威城际快铁、威宣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顺利开展;着力构建“六横六纵十五联八支”骨架路网体系,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90分钟经济圈”。扎实推进农村公路网建设。
2015年来新修通村油(砼)路 1825公里、通组公路91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目标。实施农村饮水特困地区人饮工程836处解决56万人饮水安全,新建、治理山塘366座,小米水库、马家水库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建成。
——调结构,增收入。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努力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技能。大力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着力实施“11153”工程,2016种植马铃薯165万亩,种植蔬菜76万亩、中药材26.1万亩,新增种植苹果8.12万亩,特色经果林累计种植70万亩,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粮经比达4:6,农业总产值达83.38亿元,增长26%;累计建成7个省级农业园区,引进中农发、上海雪榕、北京德青源、陕西海升、广西宏华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企业86家,就业人数达5000余人;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2016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75亿元、增长40%。
——抓教育,提素质。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力求通过发展教育隔断贫困代际相传。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 2016年发放教育扶贫资金1.5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3633人。同时,不断强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在村开办“农民夜校”,在乡镇开设“周末党校”,组建农民讲师团巡讲,确保扶贫技能培训全覆盖。
——换新居,改旧貌。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千方百计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问题。2016年对149个自然村寨2164户10510人实施搬迁脱贫,完成9个安置点建设; 2016年规划启动十条“五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线路打造,启动“五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158个,新建“贵州民居”16879户。2017年计划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211个,其中普及型113个、小康型50个、示范型48个,实施“贵州民居”25000户,其中土坯房改造19445户,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精气神不断提振。
——推改革,增活力。全面启动乡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农村承包权属实测面积87.97%,颁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802宗、宅基地使用权证2.16万宗、农村房屋颁证2100户。全面开展农村“三变”改革,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转让、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50万亩,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惠农通”工程、农信银工程,推出特惠贷、群星贷等金融产品,打造了“无抵押、无担保、基础利率、补贴利息、风险分担”的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2016年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96.38亿元,增长47.42%,其中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70%以上。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规范县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创新乡镇“大部门制”改革,大幅减少群众办事成本、大幅提升办事效率。
——夯基层,强堡垒。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按照“五类干部”到“五类村”任职方式,选派222名县直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扎实推进“三进三增”和“三访”活动,继续实行“54321”结对帮扶,实现贫困户联系全覆盖;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村干部报酬每月提高到正职2000元、副职1500元;按照“十个一”标准,2016年新改扩建442个村级办公场所,整顿软弱涣散村和后进村56个,消除“空壳村”215个。同时,坚持德治法治自治“三治”结合,全面推行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组建“十户一体”、民主推选“爱心邻居”等方式,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促进农村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