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25

威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作者:李际龙 时间:2017-04-25 阅读:193


   本报讯(通讯员 李际龙) 近年来,威宁大力推进草海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草海综合治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同时,组建了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工委、管委会和草海保护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更好地推进草海治理与保护。这是威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浓墨重彩的一笔。
  威宁突出“治建管改”,按三阶段一主体目标要求,全力实施六大攻坚战和三大平台建设,坚持铁腕治污,争取早日还草海一湖清水。目前完成草海多规融合发展规划,综合治理自2015年10月集中开工仪式启动以来,规划内43个项目开工26个,完成投资近30亿元。草海1万吨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运。总长20余公里的老城区雨污分流收集管网建设工程全面启动。优化后的环草海19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已建成投运。草海流域造林绿化完成33500亩,可绿化区森林覆盖率达58.62%。杨湾桥水库防汛监测站和县环境中心监测站、草海水文气象自动监测站建成投运,草海出水闸、杨湾桥水库复建增效及调水补水一期工程、白水河河道防洪排涝一期工程有序推进。经过治理与保护,草海日渐变美,一批批游客相约草海浪漫。
  草海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彰显了省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决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是坚持这样的发展理念,威宁在大力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五年来,大力实施“绿色威宁”行动计划,完成石漠化治理156平方公里、营造林91.7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9.14%,脆弱的生态逐渐得到恢复。在黑石、雪山、炉山等乡镇,群众种上苹果、核桃、桃子……在种绿山头的同时,鼓了群众腰包。
  伴随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威宁的绿色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巨大的风车在巍峨的山巅吞风吐电,成为了威宁绿色能源开发与应用的靓丽名片。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相继跟进,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在建46.3万千瓦,累计发电量达47.26亿度、实现产值29.17亿元。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做大做强自身优势绿色产业,建成7个省级农业园区。马铃薯过去是威宁贫困的象征:干沟冷箐,洋芋当顿。如今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领群众发展,“土疙瘩”变成了致富“金蛋蛋”。冷凉蔬菜进入了沿海一带市民的餐桌。经果林、中药材、畜牧业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年计划种植马铃薯165万亩,其中种薯55万亩、早熟马铃薯10万亩,新增高山冷凉蔬菜10万亩、苹果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到户相结合,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技能。在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累计引进企业86家,投产65家,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绿色产业不断拔节。以草海景区为龙头的旅游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建农村电商服务网点625个,实现村村全覆盖,有效推动威货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