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4-28

传承传统技艺 留住砂陶乡愁

作者:祖文韬 何欢  马召凤 高胜举 时间:2017-04-28 阅读:353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57)
传承传统技艺 留住砂陶乡愁
——探访斗古镇米乐村“小米乐砂陶”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祖文韬 何 欢  马召凤 通讯员 高胜举





制作陶罐





制作砂锅





为茶壶上把手





制作茶壶




洪正华在制作砂陶甑子




洪正华在展示一套砂陶茶具





村民廖正乖生产制作的砂陶制品




“小米乐砂陶”为廖亮清带来了幸福生活




村民廖万清在展示制作的砂陶茶壶




廖亮清在制作砂锅




廖亮清的砂陶茶壶可以卖1000多元一把





廖亮清砂陶工坊生产的砂陶制品


春暖花开时节,行走在牛栏江畔的斗古镇,说起 “小米乐”生产的锅、壶、瓢、盆、甑等陶器制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近日,记者一行走进“小米乐”,近距离与这一古老工艺进行了亲密接触。

一抔泥土守望技艺的传承


  在制陶师傅洪正华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他简陋的坯房里,看他展示了制作砂陶制品的部分过程,踩泥、和泥、起底、制坯、成型、晾晒……随着泥土在洪正华的指间流转,一块揉捏好的泥巴,神奇得像变戏法似的,几分钟就成了一件陶坯。
  据洪正华介绍,陶坯在成型前还需要采运、晾晒、碎泥、过滤、发酵等,成型后则需要打磨、装窑、烧制、上釉等复杂工序才能成为真正的砂陶制品,而这每一道工序都是靠工匠多年积累下的经验和手感来完成。
  制陶这活看似简单,所用的工具也只是一个固定在地上的轱辘和一小块木板,但手指上的用力技巧十分精妙,要求很高,在制作过程中稍不留意就会把泥坯弄坏。初学者一般光捏泥这这一个工序就要学三四个月,而要使做出来的器具大小一致,就得靠工匠的经验了,那满是沧桑的手,便是标尺。
  “近几年,来‘小米乐’领略制陶工艺魅力和购买砂陶制品的人络绎不绝,现在的砂陶制品经常是供不应求”。
  “一做砂陶制品就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就想起‘小米乐’驴欢马叫的昨天,就感觉周身都是使不完的劲”。
  说起制陶,今年已54岁的洪正华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每天早上吃完早点定时上班,和妻子一起手工制陶,任由粘土在他们的手上、身上、衣服上留下迷彩,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米乐村是斗古镇最贫困的村寨之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土地稀薄,群众知识文化落后。村民没什么经济来源,一直“靠山吃山”。但是这个地方却有一种特有的泥土,可用来做砂陶,制陶一度成了米乐村村民的主要工作和经济依托。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古老的土陶产品也被现代的瓷器、塑料、铝制品等所代替,陶器的需求量逐渐减少,老工匠们也逐渐开始改行,年轻人外出打工,在米乐这个拥有1000余人的村庄里,“愿意做”和“会做”砂陶的人越来越少,曾经红极一时的制陶开始逐渐走向没落,传统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一直以来,洪正华对砂陶制作和砂陶制品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感情。虽然在制陶开始逐渐走向没落的时候,为了生存他也选择了改行,但只要闲下来,他还是会重操旧业,一个是为了补贴家用,另一个就是对这份传承了千年的技艺难以割舍的情怀。
  米乐村党支部书记黄勇说,“我们村的砂陶史,是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住它也就留住了乡愁。”

产业化使“小米乐砂陶”重获新生


  说起“小米乐”,说起“小米乐砂陶”,就不得不说土陶工艺传承人廖亮清,说说他与祖上留下的土陶工艺的点点滴滴,以及与砂陶结下的那份特殊缘分。
  见到廖亮清时,他的背有些佝偻,据他说是在昆明打工时受了伤。他一边和记者交谈着一边摇动着车盘,细心地把一坨软泥化无形于有形。伴随车盘的转动,手心里的泥慢慢有了器皿的模样。
  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廖亮清,小学未毕业就因家庭贫困辍学回家,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砂陶。在制陶开始逐渐走向没落后,便去了昆明打工。
  “在昆明打工的那几年里,工资待遇也还不错,本打算不回来了,可一想到老家的模样和世代传承的砂陶手艺,还是选择回来。”廖亮清说。
  决定重操旧业后,廖亮清到黔南州平塘县、重庆市荣昌县、云南建水县等地考察学习了陶制品制作工艺。经过几年的试制和改进,廖亮清不仅已熟练掌握了所有祖传砂陶生活用具的制作,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外,还研发创作了极具观赏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的砂陶工艺制品。
  “创新才能继承发展,砂陶文化的延续要紧跟时代步伐。”廖亮清说,随着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陶制品也要推陈出新。
  2011年,“小米乐”的砂锅被注册为商标,“小米乐”砂陶从此成为地方上的微型企业;2012年,“小米乐”的砂锅在“多彩贵州·两赛一会”手工艺比赛中获得三等奖,“小米乐”的砂陶重新焕发了生机,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如今,“小米乐”制作的砂陶制品再也不愁没有市场,现在都是按订单作业,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渐渐有了市场。
  在采访的过程中,廖亮清谈了对砂陶发展的一些想法,他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能给予一定关注和支持,把砂陶制作发展为一种产业,在保护这种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事实上,近年来斗古镇党委政府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制陶这种传统工艺,如何更好地向外界推介砂陶制品。
  对于如何开展好对“小米乐砂陶”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斗古镇党委政府是这样构想的,一是采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把砂陶制品技术上升为一种民间文化来保护;二就是扶持小微企业,规模化生产优质的砂陶制品;三是着力培养一批年轻的制陶生力军,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工艺;四是把砂陶制品与当地得天独厚的牛栏江大峡谷等旅游资源结合起来,打造成特色旅游产品,在保护民间艺术的同时也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
  如今,“小米乐”的砂锅不仅在周边的乡镇销售火热,在威宁县城内还有两个代销点,同时还销往河南、广东、昆明等地。这一工艺历经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又焕发出了光彩,也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