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片古树林
作者:李玉荣 卯龙艳 马召凤 文浩儒 时间:2017-05-03 阅读:24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59)
难忘那片古树林
——盐仓镇三寨村千年古树林探访见闻
本报记者 李玉荣 卯龙艳 马召凤 通讯员 文浩儒

古树林一角

古树群保护碑

好大一棵树

古树林一角

古树群保护碑

好大一棵树
这年头,千年古树林少之又少。因为少,成为看稀奇看古怪的人们的向往所在。
4月26日中午,当我们在盐仓镇三寨村中寨组李家老屋基遇见这片千年古树林时,不由震撼了。
一块县林业局于2015年7月立在寨子旁的古树群保护碑牌,让我们有了了解这片古树林的科学依据。
驻足细看碑文,我们了解到平常所说的“江子树”,植物学名叫高山栎。
这片高山栎地理位置:东经104°23′25″,北纬26°28′28″;面积:80亩;数量:57株;具体情况:高山栎47株,鹅耳枥6株,玉兰4株。
树高的约35米,有10多层楼那么高。
胸径大的有1.33米,要四五个成人才能抱得圆,小的也有到0.29米,要一两个人才能合抱。
年龄均800到1000年间。
听说我们来看古树群,站在门口的村民刘国英放下手中的活路,热情地带领我们穿行林间,主动介绍起来。
深入古树林内,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让人顿感心旷神怡。穿行在一棵棵古树林间,抬头仰视成为一种必须。一棵棵参天大树成为一片片风景。我们看了又看,想了又想。感叹声不断,赞美声不绝。
“为什么这里的树木保护得这么好?而周围不是荒山秃岭,就是只有一些矮小的灌木丛。”
我们一直在心里追问。在与几位村民的深入摆谈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事实上,成为一片片风景的背后,是多年来李家老屋基的10多户村民持续不断加大保护的结果。
“这么好的树,哪个舍得砍(舍不得砍)!”刘国英说。
见到我们穿行在林间,72岁的刘毛姐杵着木棍,走过来对我们说,她17岁从山那边的羊街嫁过来时,这些树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50多年来,尽管周围山上的那些大树小树几乎被砍光了,但他们舍不得砍,即便是一棵枝桠。
47岁的李寿华回忆:先前,山脚的寨子里烧瓦(制作土瓦),村民们提起斧头来准备砍去烧瓦时,被他父亲堵住不准砍。为此,还差点闹出人命来。如今,他父亲李四四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
“只要天气好,我父亲总是喜欢在树林里转转,看看这棵,指指那棵。常常对着孩子们说,一定要把这些古树保护好。我们保护不了多的,但房屋四周的一定要保护。寨子里有这样一群树,在(住)起好过多了。”李寿华告诉我们。
我们了解到,李四四老人“堵住不准砍”的场景,只是这么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保护古树的一次“行动”而已。
事实上,多年来,觊觎这些古树的不止一人。光秃秃的抑或矮小的灌木丛生的四周群山可以作证。
“先前,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古树,可惜都被砍了。”村民们说。
“没有哪个敢砍,没有那个敢碰这里的树。”
穿行在李家老屋基,这句话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村民们的心中。想必多年之后,当这一群人消失在岁月的沟坎中时,这群古树依旧根深叶茂,年年春天生机勃发,岁岁秋冬落叶飘飘。
或许对于李家老屋基的村民们来说,生态文明建设这样“高大上” 的词语,他们不懂。但是在多年的风雨霜雪的岁月轮回中,他们用实际行动,真真实实地演绎了一曲曲生态保护的动人篇章,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不谋而合,值得点赞。
临别,同行的盐仓镇党委副书记宋少龙双手紧紧握住刘毛姐老人的手,感谢他们多年来为保护古树群所作的努力,希望他们一如既往地把古树群保护好。
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表示:一定。
“保护古树群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宋少龙表示,镇党委和镇政府将在保护中开发旅游,在旅游中加大保护,把这个古树群打造成盐仓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样板示范点,共同演绎百姓福生态美的美丽乐章。
“一定”,采访归来的途中,村民们保护古树的铿锵誓言,让我们深深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