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攻”“守”致富经
作者:马召凤 何欢 祖文韬 高胜举 时间:2017-05-03 阅读:20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58)
中关村的“攻”“守”致富经
——斗古镇中关村产业脱贫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何 欢 祖文韬 通讯员 高胜举
斗古镇中关村坐落在牛栏江畔,山脚下是嘶吼的牛栏江,从河底到村子有着近1000米的落差。山上多石少树,大风吹来,脸被刮得热辣辣的疼。
谁也不曾想到,1997年之前,中关村是远近闻名的苹果基地。那些石头嶙峋的山头,曾经果树遍野、水果丰盈。四周城市前来购买苹果的卡车排着长队,居民们用背篓背着苹果前往售卖,一车接着一车,一背篓接着一背篓……
村主任龚绍永回忆起小时候的种种场景,依然怀念无比。“小时候这村子虽偏远,但是舒服,家家都有果树,苹果长得好,卖得也好。”那时候,普通的一家农户光是靠着卖苹果也有近2万元的收入。在90年代,这两万元相当可观。
中关村的第一次历史性的改变正是发生在1997年,全县大面积种植烤烟发展经济。 “家家都在砍树,都以为种烤烟就等于种了铁饭碗。”一时之间,中关村的村村角角都开始掀起了砍树种烟的热潮。
自此之后一直到2008年,我们眼睛所见的中关村,飞沙走石,黄土与碎石齐飞。大量的苹果树被砍伐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烤烟产业也受到了影响。
2008年,当地政府提出了恢复原有果园和生态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将失去的果园和满山的绿色重新建立起来。在饱受了多年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苦恼之后,这一政策的实行很快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
攻下贫困山头,守住绿色底线。在这一“攻”一“守”之间,当地创新了苹果和烤烟并立齐发的产业政策。荒山栽树、好地栽烟,烟果套种的产业模式。
“这政策是有道理的,栽烟是抓经济,栽苹果是抓生态。”说话的是中关村村民王小二,老人72岁了,见证了中关村的果园满山,也见证了大批量砍伐果树之后的飞沙走石,“风大、脸疼”。 此时,他正戴着草帽,在给苹果剪枝,因为有着种植苹果的历史,当地百姓在栽培技术方面独占优势,村民当中很多技术能手很快就能带动百姓们在技术上操作得更加成熟。
对于栽果树,老人本就很乐意,更别说政府给种苹果的村民每亩地补贴240元,还提供树苗。今年,王小二利用家中的熟地和荒地栽种了40亩苹果树,把以往没用上的地都用上了。
今年,中关村种植苹果树4930亩。果树成活率很高,不大的树苗在地里都抽出了新绿。2008年以来陆陆续续栽种的2080亩树苗如今都长成了能够结果的大树。曾经“秃顶”的中关村又渐渐恢复了植被,而这一次,中关村的蜕变采取的是更为温和的形式,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站在对立面。“还是要两头兼顾,不然果树还没挂果的时候百姓没收入。”龚绍永说道。
如今,烟果套种的模式,让中关村不仅发展了经济,也保护了生态。在中关村,共有254户人家,其中,种植苹果的有170多户,当地百姓对于种植苹果的热情可见一般。苹果绿了山,烤烟富了民。
雷维成是当地的一个烤烟大户,去年,他家的烤烟收入有近15万元,也正是凭着烤烟,他家从一贫如洗到如今经济稳妥,生活富足。在他家的地里,果树已经长得比他要高,中关村第一批苹果苗木栽种时他就参与了,去年,他家的苹果树开始挂果。
雷维成家历经砍树栽烟的历史,也见证了栽烟种树的蜕变,这其中的种种利弊他算得很是清楚。
砍树的年代,他家从砍去的树木和栽起的烟苗中收获了经济上的脱贫,而这几年,他也不断地感受到环境的恶化,前几年还是瓦房的时候,每年春季,他都不敢让小孩子在房前房后乱跑,风一吹,瓦片就从房顶上直往下掉。“端着肉坐在门前吃,可能吃出灰来。”在他口中这一碗带灰的肉里,我们能看到经济和生态最尖锐的矛盾。
2008年,严重的环境问题开始超越经济问题,飞沙走石的农耕生活开始把生态问题推到当地人的面前来。当年的果树栽种,雷维成就果断的参与了。如今,果树长大,雷维成享受了烤烟带来的经济创收,也在享受着果树下面话农桑的生活。
“苹果不仅是一条生态守护线,也是我们村的一条经济创收链,接下来几年,我们村准备建立一个大的苹果专业合作社,苹果种植户抱团发展,烤烟苹果齐头并进。”龚绍永说道。
然而,就在这几年,光秃秃的中关村土地上,开始萌发了新绿,一片一片的果园遮住了原本光秃秃的山顶,春意袭来,绿色萌动,原本“秃顶”的中关村又开始萌发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