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5-04

守传统工艺 攻贫困山头

作者:马召凤 李玉荣 卯龙艳 文浩儒 时间:2017-05-04 阅读:20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61)

守传统工艺  攻贫困山头
——盐仓镇可界村传承木艺发展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李玉荣 卯龙艳 通讯员 文浩儒


 
赵英文正在用刨子打磨木料


  榫卯拼接,遂成千年工艺。
  刨凿锯切,巧手能成万物。
  木匠在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技术行业,几千年以来,中国家庭大多数的生活器械都来源于木匠之手。睡觉的木床、摆放佳肴的木桌以及我们坐的木凳,就连耕地所用的犁杖也大多是木质工艺。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木匠手艺被先进机械所取代,农村木匠少之又少。而在盐仓镇可界村,乡村木匠们用传承几代的手工艺维持着家庭生活,多数木匠家庭三代乃至以上都是木匠出身,木工手艺在当地,是很多家庭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开车沿可界河而下,可界村静谧伫立。
  而木匠赵英文用刨子打磨木料的声音一点点打破了村子里的这份宁静。
  赵英文是村里的老木匠了,今年50岁, 打小就跟随父亲赵德才学习木匠工艺,至今已有31年的木工历史,从榫卯拼接到雕花做物,他都从老一辈手中一点点承接过来。
  这些年 ,这项和木材打交道的手艺成了他家中发家致富的一项长期项目, 凭借着这个冷门手艺,赵英文一家盖起了两层平房,买了小汽车。随着赵英文年龄增大,他的这门手艺很快由他的儿子赵庆虎接了班。赵庆虎今年24岁,却在这个行业学习木匠手艺7年,年龄虽不大,却能够独立完成基础的木工。
  如今,赵庆虎已经算得上是半个木匠,能够帮助父亲分担工作。赵英文家主要是制作木床,每年能够卖出近50张木床,多是被当地居民直接买走,供不应求。也有六盘水等地的市民前来购买,每张床平均售价为1000元,一年下来,他家的这门手艺能够给全家人带来近5万元的收入。
  在赵英文家门前,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木料,两层的平房门口,不断有居民或是外地人前往询问售价。“几代人留下的手艺,有了手艺,吃穿不愁。”赵英文说道。
  沿村子往前走,农户家房前屋后都堆放着木料。即使是外地人到此,也能知道在这个村子里,木材所扮演的角色。
  在一幢二层的平房下面,蔡定良正在锯木材,老蔡今年56岁,从事木匠行业34年,在村子里很有威望,而在这个村,他们家的生意也做得非常不错,相比赵英才家,他家的木制品种类要多一些,不仅定做木床,还包括城市装修的很多木质家具,沙发、衣柜等等。每一年,他们一家人能从这门手艺中获取近8万元的收入。
  蔡定良家的木匠作坊就在二层平房的下面一层,一楼做生意做木工,二楼生活。
  说到手艺脱贫、技术脱贫,老蔡应该是这个村最有发言权的人了。
  蔡定良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木材非常多,老人们手里头没有多余的闲钱去买家具,就从山上去砍树来做各种家具,包括木甄子、筷子篓篓还有椅子板凳等一系列家具。一部分人先从木材当中摸索到了这一技术,村民们为了省钱就纷纷学习,以致很长一段时间内,整个可界村基本上家家都是木匠之家。
  蔡定良22岁的时候从老一辈人手中学习了这门手艺,从此就再未离手。那时候,蔡定良的家庭条件很贫困,几间老房子像褪了色的老照片。可是蔡定良很喜欢这门手艺,一直坚持做,慢慢的,他的木匠手艺越来越纯熟,做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结实耐看,他就一心扑在了木艺上。
  蔡定良指着身后的三栋二层平房说:“有些老手艺丢不得,你看我家,再看我们村,有点手艺的人家都不穷。”在可界村,木匠这门手艺,成了带动村民脱贫发展的一项技术产业,并且这份产业传承几代人依旧吃香。
  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木匠这个行业在农村地区渐渐失去了市场,但是在可界村,依然还有50余户木匠从事着这个行业。
  村民们用最传统的木匠手艺吃饭生存,也把这份工艺在代际之间做好了传承。更是凭着这份手艺发展了藏在河谷当中的可界村。
  我们离开可界村之时已经是傍晚十分, 沿着可界河而上,时而锯子锯木、时而刨子刨板、时而木匠蹲在大堆木材下叩响自己的烟斗,与木匠有关的这些声音打破了村子里的宁静,这个偏居一隅的木匠村用传承几代的手艺打磨着生活,创造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