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农村法制“最后一公里”
作者:卯龙艳 文浩儒 时间:2017-05-05 阅读:226
打通农村法制“最后一公里”
——盐仓镇法治“村村通”工作开展侧记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文浩儒
走进盐仓镇三寨村,一幢幢白墙青瓦的黔北民居错落在青葱翠绿的山间。自来水通到家门口、一盏盏路灯照亮了新修的沥青路、向日葵马铃薯长得欣欣向荣。在村里广场的文化长廊里,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图画述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述说着知法懂法用法的重要性。
“手拉手共建法制,心连心共建和谐。”
“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懂法。”
“铺好干群串户路,实现法治村村通。”
……
不仅仅是三寨村,在盐仓镇的每个社区村庄,一条条醒目的标语说明法治的观念渐渐在这里深入人心。
“农村法治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老百姓的法律意识,让他们知法懂法,遇到矛盾纠纷时知道拿起法律武器,而不是用野蛮暴力的手段解决。近年来,通过我们大力开展‘法治村村通’活动,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法律观念渐渐深入人心。”该镇政法委书记宋少龙介绍说。
山清水秀,村美人富,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各种惠农惠民政策也一天比一天好,可是,村里依然有调节不完的矛盾纠纷,究其根本,不仅有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宣传力度弱,也有老百姓法律意识淡薄的因素,针对症结,近年来,盐仓镇根据镇情反复研究,探索性地开展了统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瞄准农村法制工作的短板,各项措施齐力并进,彻底打通法制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四进四谈” 摸清底细打牢基础
“四进”:进农户、进村组、进田间地头、进社区机关。
“四谈”:与基层群众谈家庭是否和谐,是否知法懂法,是否了解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与村组干部谈村中邻里关系是否和谐,群众遇到问题采取何种方式解决;与村干部两代表一委员谈本村矛盾隐患多不多;与社区机关干部谈特殊群体管控是否到位,群众反映诉求是否依法依规。
盐仓镇辖16个村民委员会,77个村民组,6676户,总人口33697人,通过一次次的“四进四谈”,工作人员彻底摸清了全镇基本情况,找准了工作短板,明确了开展工作的方向。
“以前我们村水不通、路不通,老百姓遇到事情很少走法律渠道。可是现在水通了,路也通了,但是老百姓的法治路已然还没有完全打通。”三寨村村民邓某说道。
实地走访调研了解情况、法律法规知识宣讲、矛盾纠纷解决现场咨询,通过一次次‘法治村村通’活动的开展,农村老百姓的法治盲点被扫除,农村法治需求得到了解决。
截至目前,盐仓镇仅在三寨村‘法治村村通‘活动就开展了3次,老百姓现场咨询32人次,发放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0余种700多份,村民间矛盾纠纷大幅下降。
“镇里面开展的这个法制村村通活动,对我们老百姓的帮助特别大,现在我身边谁遇到事情了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走法律程序。这个法制村村通对于我们农村的一些法治盲点,真是下了一场及时雨!”。邓某感叹道。
狠抓“五个一” 打通法制工作“任督二脉”
看一场别开生面的警示教育“电影”;上一堂贴近群众的政策法规“扫盲课”;接受一批现场互动的法律咨询;化解一批群众矛盾纠纷;帮助一批特殊困难群众,做老百姓的“贴心人”。通过狠抓“五个一”,盐仓镇把农村法治工作落到实处,让老百姓得实实在在的实惠。
“真没想到自己也能住上这样干净漂亮的大房子,每个月还能领到低保金,生活不成问题了。想想过去,那真叫一个苦啊!”邓营村四组村民邓兴兴告诉记者。
因为双腿残废加上精神失常,没有劳动力更没有挣钱门路,同时家里还有一个80多岁的母亲需要照顾,住的是父亲去世前就已经住了几十年的破瓦房,邓兴兴家一贫如洗,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法治村村通”的工作人员走访时了解到邓兴兴家的情况后,立即对照有关规定根据他家的实际帮他申请救助,从县民政局和盐仓镇政府协调资金帮其盖好房子。现在,邓兴兴一家还能每个月领到1000多元的救助金,生活不成问题。
“我们的法制村村通工作不仅针对老百姓法律意识淡薄展开‘扫盲’,不仅要为老百姓调解矛盾纠纷,当老百姓的‘和事佬’,同时还要当老百姓的免费‘律师’和‘救援队员’,坚持‘有难必帮’的原则,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生活存在特殊困难的群众进行及时救助,切实解决老百姓遇到的困难。”宋少龙介绍说。
通过一次次的法制知识宣讲、现场咨询和工作人员亲自上门服务,盐仓镇全镇老百姓法治意识普遍增强,农村法治盲点逐渐减少,老百姓遇到纠纷时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已逐渐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