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军:从煤老板到“领头雁”
作者:卯龙艳 黄骄 时间:2017-05-08 阅读:346

陈昌君(左)正在查看茶叶长势
“我是咱们新丰村的村主任,陈昌军。”
别看陈昌军当上新丰村村主任半年不到,现在的他可是老百姓脱贫的“领头雁”。
“以前挖了好几年的煤,后来又去搞运输,钱也没挣到多少,后来回老家看到家乡的茶叶产业发展得很好,就入股茶园开始种茶。”陈昌军说。
1997年至2003年,7年的时间里,陈昌军都和煤炭打交道,从一开始到煤矿当工人,再到后来自己带着一帮人单干,现在的他不仅是炉山茶园的负责人之一,还是新丰村的村主任,带着老百姓一起探索脱贫致富路,陈昌军说自己半辈子的从业经验就是炉山镇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一开始都知道煤炭赚钱,所以大家都去挖煤。原来我还在挖煤时,炉山这边的煤窑,大的小的,有证件的没证件的,数都数不过来。可挖着挖着大家发现不对了,曾经的山清水秀消失了,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不见了踪迹,同时山体滑坡、泥石流来了。雨季只要下大雨,来势汹汹的山洪能把房子冲垮。大家开始想这是哪里出了问题。”陈昌军回忆道。
曾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煤炭开采,带来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近年来,随着煤炭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价格下跌,曾经给老百姓带来收益的煤炭也渐渐变成环境负担,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与此同时,老百姓开始体会到当时的做法留下的弊病。新丰村因地质灾害搬迁的86户老百姓深有感触。“这86户因地质灾害搬迁的移民涉及到400多人,他们多数人住的地方原来都是煤区,由于常年煤炭开采引起的土地沉陷,很多老百姓的房子变成危房,居住在里面很危险,所以要尽早安排他们搬出来。”陈昌军道。
平整地基、规划用地。占地64亩的移民搬迁点建设工程正如火如荼开展。
同时,500亩三膜早熟马铃薯也即将上市;100亩花椒种植项目已经落实。
一棵棵苹果树在春雨的滋润中疯长,这些项目都是陈昌军当上村主任后从镇上或者县里争取来的。他相信,要想脱贫,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搞特色产业,放弃各家各户零散的“小打小闹”,集中优势抱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老百姓通过流转土地或者入股的方式参与到发展中来才是脱贫的关键。
“最主要的是把我们炉山茶这块招牌做大做强,以乌撒烤茶为依托,引导老百姓通过三变模式参与到茶园的管理与发展中来,把老百姓手中的闲散资金、收益低的土地、条件好的集体山林集中利用起来,同时也能大大提高老百姓的参与感,增强他们早日脱贫的信心。目前我们村309户的土地流转协议都已经签订好了。”
炉山茶场目前产生效益的主要是位于炉山镇的840余亩,这个茶场每年的茶叶产量在50吨以上,由于茶叶本身质量上乘,在市场上销路一直很广,不仅北京、上海、山东、黑龙江等省市能见到它的身影,更是运销到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地,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可是受发展的制约,真正落到老百姓头上的实惠并不多,陈昌军要做的就是改变过去单一承包老百姓土地的方式,让老百姓也变成茶场的股东,不仅可以挣工钱,还能参与茶场的分红。
为了搞懂茶叶的种植和加工,陈昌军坚持看书学习技术和向经验丰富的茶农请教,现在,他已经是炉山镇有名的种茶专家,不仅要管理茶场里的几百亩茶,老百姓家里谁家种的茶叶需要技术指导都会找他,而他也从不推辞,还把自己知道的种茶技术教给老百姓,授之以“渔”。
既然选择了,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这是陈昌军一直以来做事的原则。
从对茶叶一无所知的煤老板到远近闻名的种茶专家,现在又成了新丰村的村主任,他说老百姓选他当村主任是对他的信任,他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我打算带领老百姓搞林下种植和养殖、利用山泉水养鱼,发展生态垂钓。近年来,随着老百姓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越来越好,每到杜鹃花开的时节,漫山遍野漂亮极了,还有我们这边的野生酸杨梅也很出名,每年端午以后来采摘的人可多了,人多了,生意就好做了。而且我们村还有茶场,我们打算以茶叶来带动村里旅游业的发展,拓宽老百姓致富的门路。只要思路对,能坚持,能吃苦,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谈及未来,这位曾经的煤老板,现在的脱贫“领头雁”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