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村:琴声飞扬酒飘香
作者: 卯龙艳 陈武帅 张怡 王超 时间:2017-05-11 阅读:21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65)
雄鹰村:琴声飞扬酒飘香
记者 卯龙艳 陈武帅 张怡 通讯员 王超
因村口有一座形似展翅腾飞雄鹰的大山,因而得名雄鹰村。提起板底乡的雄鹰村,无人不晓这里的悠悠琴声、香甜咂酒和千亩苦荞花基地。
雄鹰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村,民族风情浓郁,每逢彝族火把节或者其他重要节日,热情好客的彝族男女老少身着彝族传统服饰弹起月琴,跳起舞蹈,用彝家咂酒迎接远方的来客,成为板底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雄鹰村依据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谋发展,深度挖掘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探索脱贫渠道,成为板底乡脱贫攻坚路上一颗冉冉升起的大明星。
“月琴之村”,月琴声声引游客
月琴,因其共鸣箱形似满月而得名,一般有三根弦,弹奏时,将琴斜抱于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拿着弹片弹拨弦发音,月琴的音色清脆悦耳,深受彝族人喜爱,是彝族主要的传统乐器之一。
作为板底乡的“月琴之村”,在雄鹰村,老百姓几乎人人会弹月琴,家家有把月琴,每逢喜庆日子《阿西里西》、《草海琴声》、《索玛花开》、《献花曲》等月琴名曲不绝于耳。
“在我们雄鹰村,几乎人人都会弹月琴,不仅在重要节日时弹奏,平常时候白天在地里劳作,晚上有时间休息时老百姓也会相约到一起弹弹月琴,唱唱歌,放松一下,而且村里现在还有坚持手工制作月琴的老师傅。”说起雄鹰村浓郁的月琴文化,村主任龙禹介绍道。
不仅老人们喜欢弹奏,村里的年轻人对月琴也喜爱有加。1992年出生的村主任龙禹也是其中之一。
“我现在正在申报板底乡月琴传承人的称号,相关的材料都已经交到县里面了,希望能成功。”龙禹笑着说。
说话间,龙禹给我们展示了他左手上因常年按弦而结起的老茧,现在有厚厚的老茧做“防护”,他再也不怕像刚开始练琴时因为掌握不好力度导致手指起泡流脓。
月琴演奏难掌握半音音准,龙禹回忆说当年自己为了能够准确掌握半音的位置,坚持每天练习了半年多。
“一般人只要肯花功夫学和练,半年左右就能掌握月琴演奏的基本技巧,所以月琴的演奏并不难,这也是它能在老百姓中扎根的原因之一吧。”龙禹的父亲,雄鹰小学校长龙顺荣介绍说。
龙顺荣师从著名彝族音乐家李永才,在雄鹰村乃至板底乡都是出了名的老琴师。在雄鹰小学当校长的这些年,龙顺荣一直致力于月琴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月琴的教育纳入日常教育之中,培养学生们的月琴演奏能力。
“月琴是我们彝族人的传统乐器,通过学校教育推广月琴是最为有效和便捷的方式,要让悠悠的月琴声飘扬在我们雄鹰的大地上。”龙顺荣说。
彝家咂酒,民族佳酿醉四方
在板底乡,有一句彝族谚语老少皆知,那就是“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喝错了的酒。”而这里的酒特指的是彝族人传统酿制的彝家咂酒。
都说汉家茶为敬,彝家酒为尊。在彝族人的传统中,很难找到沏茶迎客的礼数,却常见倒酒敬客的习俗。以酒会友,倒酒敬客,无不体现着彝族人热情好客,豪爽真诚的民族特性。
咂酒虽然其名为酒,实则酒精度不高,是一种用荞麦、苞谷、小麦等五谷杂粮单独活混合酿造而成的饮料,颜色黄澄,入口清新甘甜同时有兼具了白酒的醇绵,不仅彝族人喜爱,在市场上也深受消费者喜欢。
酿了大半辈子的咂酒,今年50多岁的龙顺荣对彝家咂酒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特殊的感情。
“我的酿酒技术是和我父亲学的,我父亲又是跟我爷爷学的,在我们彝族人家,酿咂酒的技术基本都是一代代流传下来。在雄鹰村你很难找到不会酿咂酒的人家,只要有彝族的地方就会有咂酒,这是我们彝族人的传统,不能丢。”龙顺荣笑着说。
虽然已经酿了几十年的咂酒,市面上酿酒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但是龙顺荣还是一直坚持手工酿造,他说酿酒不仅关乎技术,也关乎酿酒人投入其中的感情。“我们彝族人酿咂酒酿了几百年上千年,技术已经成熟,而且酿酒不仅要技术好,酿酒师在酿酒时要抱着虔诚之心,酿出的酒才能成为上品,再说现在这些机器也很难找到适合用来酿咂酒的。”
一直以来,咂酒都是彝族人过节祭祀、婚丧嫁娶时的必需品,因此酿造咂酒也成了彝族人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每年到了荞麦、苞谷、麦子收获的时节,老百姓每家每户便开始忙活着酿造咂酒,少则酿几坛留着自己喝,多则酿几十坛,把多余的拿去交易。现在市场上的咂酒每斤能卖到8元到20元不等,在威宁、赫章、六盘水、贵阳等地都有它的身影。
每年7月,彝族火把节来临之际,雄鹰村的千亩苦荞花也竞相开放,来自远方的游客和当地的老百姓相聚在这里,弹起悦耳的月琴,喝着彝家咂酒,在红白相间的荞花间畅游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