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5-12

春光烂漫看发展

作者:卯旭峰 时间:2017-05-12 阅读:182


 春光烂漫看发展
——县政协、组织部、离退局组织老干部视察侧记
通讯员 卯旭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石门乡能有今天的大发展,实在是想不到啊!”退休老领导李德才有感于石门乡翻天覆地的变化,连声赞叹。5月3日至4日,县政协、组织部、离退局联合组织退休老干部先后到东风镇、石门乡,就东风镇小集镇建设,石门乡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苗族风情小寨建设等相关工作开展视察。
 
三岔河畔话变迁
 
  “小集镇建设的二期工程已启动,先建好公共设施,再建设民居。工程完工后,集镇小广场可容纳几万人开展活动。”县政协副主席、东风镇党委书记许如龙介绍说。
  视察组一行漫步在河堤上,倾听介绍,望集镇周边山坡泛绿,看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河畔杨柳扶风,老人们在河岸亭台里闲坐,聊天观景,怡然自乐。
  曾经满目疮痍,如今山清水秀。看着如诗如画的风景,视察组退休老领导们感慨不已。位于三岔河畔的东风镇,曾经私挖滥采、环境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频发,生态和自然遭到了破坏。“汽车四处跑,尘土满天扬;路上走一遭,回来灰衣裳。”这几句民谣,形象地描绘了东风镇不堪回首的过去。
  近年来,东风镇找准了“发展方式探路子、和谐矿区作示范、煤炭工业争第一、特色城镇创品牌”的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斥资 1.5 亿多元打造集移民搬迁安置房、景观河堤、休闲广场、滨河大道等功能设施为一体的特色集镇。如今,东风镇绿遍山原,三岔河水清澈见底,一幢幢楼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正如许如龙所介绍的:“昨日的沧桑已然褪去,呈现眼前的是一幅靓丽的新景铺陈在乌蒙大地,一个沉稳、谦虚、开放、包容、热情、活力的现代城镇,乌江源头的小江南。” 
  “要进一步对河堤进行绿化美化”、“要树立环境就是民生的理念,狠抓生态建设”、“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渔业,可以考虑在河中养鱼……”视察组成员纷纷提出了意见建议。

沧桑巨变看石门
 
  “九年级毕业考试成绩从曾经的全县倒数第55名,跃升到2016年的第15名,2017年会考的第4名,石门中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可喜可贺。石门教育复兴,党委政府功不可没!”县政协主席禄俊说。
  在新建的石门中学,视察组一行听取了学校负责人的详细介绍,并实地察看了功能完备的石门中学新校区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相关设施。百年以前,石门坎从蛮荒之地一跃成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培养了大批人才,却又慢慢消退在历史的烟云里。石门教育的沧桑巨变,成了退休老领导们热议的一个话题。 
  “乡政府每年划拨资金30万元,重奖教师,只要能进入全乡前五名都给予奖励。”自治县委常委、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说。
  “三级自治”、“自管委”、“十户一体”,一个个新词涌现在展板上;一个个新举措鲜活在乡、社区干部的口中。在石门乡观音山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主任黄彦举向视察组详细介绍了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发展、群众工作等相关情况。
  曾经贫穷落后、房屋破败、生活困苦的新营村苗寨,两年多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漂亮的楼房错落有致,视察组一行或徜徉在休闲小广场赏景拍照,或进入苗民家中,与他们拉家常,话发展。
  新民村仰天窝,曾经撂荒的5100亩土地,一跃成为“三变”改革的实践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充分利用撂荒土地,将贫困户闲置多年的土地进行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建成了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在2016年试种试验中,马铃薯种薯亩产达5000多斤,基地涉及合作社农户367户1669人,其中贫困户163户691人。
  视察组老领导们在大力肯定了石门乡的发展变化之后,纷纷提出了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名校的结对帮扶,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再创石门教育新辉煌。”“切实发挥十户一体等新的社会管理模式作用,推进产业发展,让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继续发扬威宁精神,让石门经验开花结果,引领全县各乡镇共同走上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