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摩龙顺风:民族文化的坚守者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5-12 阅读:257
彝族格言:“跑得快的是骏马,懂得多的是布摩。”
35岁的他出生布摩世家,是家族里第27代嫡传布摩;7岁入行19岁出道,如今已是布摩文化的坚守者;脱去神圣的脑补(法衣),他是朴实的彝家汉子,身上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液。
他就是板底乡雄鹰村彝族布摩龙顺风,qq签名阿铺鲁博是他的彝文名字。
7岁入行,毕摩爷爷教他学彝文
每年农历6月24日,火把节。在板底乡海草花场,火把点燃之前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火仪式,一群彝族布摩,用牛、羊、猪等祭奠山神和火神,仪式庄严有序。担任主祭的布摩,常常就是彝家汉子龙顺风。
采访龙顺风,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布摩之旅。
文化大革命时期,布摩被认为是宣传封建迷信,被当做破“四旧”论处,布摩开办道场被禁止,许多彝文古籍被烧毁殆尽。龙顺风爷爷龙天福是一位学问精深的老布摩,原本他想把布摩的衣钵传给龙顺风父亲龙兴跃,无奈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来袭,终未实现。
龙顺风7岁那年,因天资聪颖,被老布摩爷爷相中,开始传授布摩经文和礼仪。“要当一名布摩,读经(文字)、礼节、授职是必经的三部分,每一步都是有规可依、非常严谨的。”龙顺风介绍说。
那时候,在老家竹篱笆编织的院子里,一条小板凳、一张小桌子、一本布摩经文,龙顺风在爷爷的指导下识文(彝文)断字,书写彝文,学习礼节。
在爷爷的教授下,龙顺风布摩学习进步很快。不但认识并会书写许多彝族文字,对许多经书也是倒背如流。《指路经》、《献酒经》、《献茶经》、《解冤经》、《算命经》、《测期经》等经书成为龙顺风学习布摩的坚实基础。
19岁出道,十村八寨“布道念经”
19岁那年,经过爷爷龙天福读经、礼节、授职等一系列考核和举行仪式,龙顺风正式出道,接替爷爷龙天福成为阿铺家第27代“布摩”传人。
龙顺风说,每逢结婚嫁女、丧葬祭祀,凡是主人家有需要,他都带着布摩前往布道念经、消灾化吉,彝族文化的火种就这样传承有序。
在很长一段时间,布摩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冲击,布摩先生一度淡出人们视野。近些年来,随着民族文化的复苏,彝族文字、布摩礼仪等又再次受到人们青睐。
“遇到红事,如结婚嫁女,布摩先生为主人家妻岩路(退车马);如是白事,如老人去世做斋,要念《试塔吧》《克嚎》(孝歌);如果遇到火把节、祭祀等时候,要宰牛宰羊祭祀,一般宰牛祭祀是最高礼节。”龙顺风如是说。
35岁布摩,做彝族文化坚守者
如今的龙顺风,闲时务农忙时传道。在彝族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他更多精力在传承民族文化。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总是龙顺风最忙的时候,许多人请他用彝文书写对联,送上祝福。
走进板底乡村村寨寨,不仅能看到许多充满彝族风情的图画绘制在墙壁上,还能看到用彝汉双语书写的醒目标语,这是彝乡板底的特色文化盛宴。
“我们不要囿于布摩就是祭祀、占卜,布摩文化中彝族文字的传承,彝族礼仪的掌握,作为一名彝族布摩,我们有义务传承好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龙顺风说。
近年来,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越来越受到政府关注。板底乡因民族文化浓厚,被授予中国特色民族村寨等多项殊荣。民族文化与旅游业成功嫁接,让龙顺风欣喜不已。
如今,板底小学和板底中学还开设了撮泰吉、铃铛舞、彝文课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古老的彝文散发出无限魅力,让许多彝族学生掌握了自己的母语文字。
此外,位于威宁县城的毕节彝文双语职业学校,是面向社会招生、实现全免费教学的公益性学校,是全省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一所特殊中职学校,本着“救书、救人、救学科”宗旨,目的是培养彝族布摩及对彝族民间经文古籍的抢救整理专门人才和具有文化旅游知识以及掌握多门农业实用技术的农村乡土人才。自2012年开学以来,已连续招收三届学生共计240人,2015年毕业102人。
“在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今天,我们还能唱自己民族的歌,写自己民族的文字,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基因融入血液,记住自己的根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龙顺风说。
采访手记:
以前,布摩是掌握彝文的史官、经师,是彝族文化传播者的继承者。宗法奴隶制时代的布摩,与祖摩、摩合为三位一体。祖摩即君,摩即臣,布摩即师,布是念之意,摩是大之意。《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布摩精者能知天象,断阴晴,在君长左右,凡疑心取决焉。”清代中期改土归流后,布摩在农事活动之余,从事祭祀、祈祷、占卜等活动,并办乡学、授彝文、录典籍。布摩以籍的形式确定,如阿聂、阿文、阿铺、阿都、乃苏等家支,行世袭制,龙顺风家就是阿铺家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