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5-15

牛栏江畔风光好

作者:岳刚 李云侠 陈巧 时间:2017-05-15 阅读:277


 牛栏江畔风光好
——玉龙镇发展“龙头”产业带动群众致富侧记
记者 岳刚 李云侠 通讯员 陈巧

  位于威宁西北部的玉龙镇,西与昭通市鲁甸县接壤,南与会泽县隔牛栏江而望,处于两省三地四县交汇处。近年来,玉龙镇紧紧围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发挥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基础优势,牢牢牵住产业发展的“龙头”,以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特色产业能致富
 
  “我家今年种早熟红豆、小瓜、辣椒、莴笋、莲花白,小瓜已经卖掉500多斤了;辣椒种植的面积最大,收入近10万元。”新民村村民许德清高兴地说。
  大寨村村支书张恩祥说:“脱贫不是问题,关键是通过发展种植,让村里更多人尽快致富。”据悉,该村共有586户2526人,其中精准扶贫户136户435人。今年种植烤烟1130亩、马铃薯1000余亩,樱桃300亩、蚕桑套种万寿菊200亩。
  今年,玉龙镇在巩固历年来种植的35000亩核桃经果林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老果园改造,增强老果树活力,巩固加强与威宁鹤乡果核桃产业发展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该企业雄厚的资金和广阔的人脉打响玉龙“中国南方核桃之乡”的品牌及绿色食品标识。
  玉龙镇还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立体小区气候,以玉龙小河流域为轴,实施3500亩早熟蔬菜、2500亩一膜早熟马铃薯产业,以两省三地四县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及213国道、昭会高速公路的便利交通条件,打响“早熟蔬菜之乡”这张品牌。
  同时,推动农业板块经济侧供给性改革,在新寨、大寨1700亩万寿菊种植的基础上扩大种植区域,在沙田、飞蛾、大寨、新寨、深沟一线实施10000亩以上万寿菊种植,形成“山上种花,山脚养蜂”集观赏与经济效益于一身的创收之路。通过“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巩固与云南省鲁甸县恒达蚕桑产业公司的合作关系,推动800亩蚕桑产业向1000亩目标递增,形成订单式种养殖,降低蚕农市场风险,拓宽销售渠道。
  目前,该镇按照“一村一特,一村多品”规划目标,因地制宜在新寨村、大寨村建设葡萄基地500亩,在巩固新寨村、大寨村4700亩优质苹果、1500亩樱桃、1000亩柑橘的基础上,推动深沟村、新民村1000亩柑橘基地建设,以田坝为中心实施2000亩青花椒种植。利用玉龙处于昭通、鲁甸等城市半小时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开发新寨、大寨樱桃园、苹果园、葡萄园、万寿菊观赏等旅游资源,逐步形成种、赏、售、餐、玩一条龙的现代观光农业模式,带动周边农家乐、旅馆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光农互补”可观光
 
  走近玉龙镇田坝村象鼻岭水电站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通过施工负责人得知:该工程总投资24亿元,设计总装机容量21万千瓦,是威宁水力发电产业生态税收“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主体工程已接近竣工尾声,并于今年4月下旬已开始蓄水。
  而在该村占地1800亩,投资5.3亿元的象鼻岭水电站农业光伏项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项目预计5月底完成建设投产,建成后年发电量约7500万度。象鼻岭水电站农业光伏项目是威宁在光伏发电项目结合农业生产的第一次尝试,在光伏发电场地发展农业观光产业,具有很高的经济附价值。按“水光互补”“农光互补”模式开发分期建设,利用象鼻岭水电站220千伏送出线路的富余容量,光伏与水电“打捆”送出,既能节省光伏部分送出线路投资,又能提高水电送出线路利用率,利用水电机组的快速调节性能,将光伏的波动性出力调整为平滑出力,优化电能质量、稳定电网运行。
  据悉,象鼻岭水光互补农业光伏电站总规划容量60兆瓦,已备案配置规模为48兆瓦。一期建设48兆瓦农业光伏电站,二期12兆瓦规模待象鼻岭水电站建成后,施工场地清理及建设指标落实后建设。
  两个工程建成后,对推动玉龙镇及威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造福于人民群众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玉龙镇正在加快完成象鼻岭库区、田坝森林公园、“玉龙传说”、营寨苗族风情园等旅游项目规划,逐步完善景区、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配套接待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利用象鼻岭电站库区神奇的喀斯特地貌、人工湖泊、野生仙人掌、田坝林场和区位优势等五大优势,打造玉龙半小时周末旅游度假生活圈,大力发展牛栏江旅游项目,拉动多行业发展。通过以“政府+农村旅游协会+农户”的“合作社”模式,在水库中发展水产养殖、水上娱乐、水上人家餐饮,依托田坝集镇推动农家乐、农家酒店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该镇党委书记吴学昕在接受采访时说:“按照习总书记的‘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我们玉龙镇对帮扶对象更是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制定了脱贫措施,保持‘不摘帽不松劲,不脱贫不脱钩,扶上马送一程’的工作状态,确保2017年完成322户1373人脱贫摘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