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5-16

百年峥嵘 芦虹彝韵

作者:张怡 陈武帅 卯龙艳 李宁 时间:2017-05-16 阅读:198


 百年峥嵘 芦虹彝韵
——板底乡彝族文化进校园侧记
实习记者 张 怡 记者 陈武帅 卯龙艳 通讯员 李 宁



双语教学课堂


  板底乡板底小学创办于1906年,先后经历了教会办学、社会办学和政府办学三个历程,迄今已有111年办学历史。
  板底乡位于乌蒙山脉的百草坪脚下,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民风古朴,文化悠久。全乡彝族比例高达80%,板底小学所在的板底村无一户汉族长住户,原生态民风民俗保存完好,民间文学内容丰富,美不胜收。板底小学正是位于一个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环境优美的板底村腹心地带,一直以来,发掘传承民族文化始终贯穿在学校教育中,师生能歌善舞,出口成歌,学校极具民族文化特色。
 
彝族铃铛舞“跳”进校园
 
  在板底小学篮球场上,彝族学生歌声飞扬,球场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学生们和班主任老师手拉手围成圈正欢快地跳彝族铃铛舞,这一幕不是在开展文艺活动,其实是板底小学的学生们在做课间操。这只是板底小学把彝族文化引进学校的一个缩影。板底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创新思维,勇于突破,结合本土民族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把彝族文化引进了校园。
  板底小学把彝族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学生课间操中,成为了威宁首个把彝族舞蹈融入课间操的中学。彝族铃铛舞是板底小学的老师精心挑选了原生态的彝族歌曲作为背景音乐,特意编排了凸显民族特色、展示中学生青春风貌的原创舞蹈,舞蹈动作融入了多种舞曲元素,编排了多套不同动作,以班级为单位,学生老师围成圈手拉手进行舞蹈。
 
课堂别开生面的双语教学
 
  板底小学也是威宁第一个开展双语(彝语、汉语)教学的学校,让学生在感受当地彝族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学习现代知识。
  “要获取现代文明、学习先进知识,必须掌握汉语,不掌握汉语制约着板底乡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使板底乡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了。所以,我们要把双语教学放在板底小学教育的首位,为民族学生从小营造一个汉语学习的氛围,从彝语入手,逐步形成他们用两种语言交流、学习的习惯。从双语教学到汉语教学的过渡阶段,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实现板底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该校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学校老师在教学上会运用彝族语言与汉语有效渗透,用本地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让孩子们在观察、模仿、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教学过程中会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彝族语言与汉语互译,把知识教学与学生动手、动脑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例如,教学“牛”字,先拿出牛的图片,让他们观察,然后用彝语与汉语互译,让学生举手,跟着老师反复读“牛”,再画下来,看谁画得好。通过对字面意思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提问。如:“它在什么地方生活,它的样子什么样,可以用来做什么?”等,进一步运用问题加强学生汉语的练习。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能学会“牛”字,还理解“牛”字的同时,加强了语言能力训练。同时老师也让孩子边学生字,边指着相对应的物体,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很容易的记住字、词的意思。
 
深山摇篮 托起明天的希望
 
  多年来板底乡为了深入挖掘抢救即将消亡的一些彝民族文化资源,为“威宁彝族文化之乡”培养后继人才,在乡党委政府、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以彝族民歌为主要载体,辅以彝族其它传统文化,挖掘和整理了即将失传的部分彝族传统文化(例如:撮泰吉和铃铛舞)。学校的彝族教师和民间艺人利用课余时间授课,把收集整理到的彝族民间文化很好地传承给了下一代。学校还购置了民歌培训的教材、教具。
  目前,板底小学已形成师生们不仅可以学唱民歌,还能自编民歌的良好氛围,并吸引了周围许多民间的民歌爱好者积极参与。把学校打造成本地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定为最终目标。
  由于板底小学师生们还要忙于工作学习,采访组一行人没能看到更多的民族文化展示。但是我们看到了这个藏在深山里的小学校,就像一个彝族民间文化的小摇篮,用他们有限的力量在不停挖掘整理着地方彝族民间文化,培养着新一代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