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红了
作者:马召凤 姬永郊 时间:2017-05-19 阅读:37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68)
樱桃红了
——龙街镇龙河村产业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姬永郊

龙河樱桃惹人醉
进入5月,天气好转,夏庆斌站在自家地里,一边学着年轻人的样子用手机拍照,一边提着小篮子采摘樱桃。
45岁的夏庆斌从来未想过,自己生活了几代人的穷村子,能一下子迎来这么多外来客人。客人们开着车子来,提着樱桃回去,在这一来一去之间,是龙河村日渐丰盈的经济面貌。
龙街镇龙河村,在威宁是出了名的樱桃村。每年樱桃上市的季节,这个村子就开始被大家惦记,总想在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采摘玩乐。
而在几年前,这个村子很少有外人涉足,它躲在大山里,出不来,外人也不进去。
而像夏庆斌一般生活在村子里几十年的村民,过着早出晚归的农桑生活,在苞谷洋芋中间,操持着一家人的生计,那时候,樱桃不过是栽在房子后面哄小孩的玩意儿。
2013年后,这个躲在大山里的村子一下子就出了名,每年樱桃红了的季节,村子里总会涌进很多人来,对于清静贯了的夏庆斌来说,这样的热闹他适应了好长一段时间。
从那时候起,夏庆斌才恍惚意识到,这东西真能赚钱。而从那之后,市场对龙街樱桃也张开了怀抱,有多少卖多少,年年供不应求。
而夏庆斌也慢慢“开了窍”,不再扛着锄头守在地里过着传统的农桑生活。看到了樱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夏庆斌开始把家中荒废多年的土地都开垦出来种了樱桃,到了今年,夏庆斌家一共种植了50亩樱桃,除去部分还没挂果外,他家一年有近15万元的收入。
“以前的五月份,最热,都在地里蛮干,晒得蜕皮。”和以往相比,夏庆斌的感受非常深刻。而今年的五月,夏庆斌带着草帽,在樱桃树下一边吃着樱桃一边做着生意。
依靠着这几棵“哄小孩儿”的樱桃树,夏庆斌家买了车,5万元的五菱宏光,也盖起了新的房子,两层的平房。
对于樱桃产业的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村民夏石宣也有着明显的感受。夏石宣家主要的负担来源就是孩子读书,以往,夏石宣一门心思扑在地里,想用自己的双手为读书的孩子撑起一片蓝天。他种洋芋,种苞谷,收成好的时候一年也有个3万块钱。除去地里农作物的投资和孩子的学习生活费用,一年到头,手里边最多能剩下5000元的闲钱。
2010年以后,夏石宣家也开始把眼光放到了果树上面。而他始终有些忧虑,水果这种东西不是粮食,单凭龙街人吃不了多少,万一大家都种了,肯定卖不出去。那时候,夏石宣对于樱桃的未来,想得最远也只能卖到龙街本地的集市。
2012年开始,龙街政府开始有规模地组织村民种植樱桃。村民一边观看,一边小规模种植。
从2014年开始,龙街政府为了村民的樱桃能打出市场,连续举办了四届樱桃节,第一届樱桃节反响就非常不错。
从那以后,村民种植的热情不断高涨,政府搭建市场平台招引游客,村民摆上樱桃就在自家门前售卖。
扛了半辈子锄头的夏石宣,也开始把手中的锄头换成了采摘樱桃的小篮子。把家中土地都种成了樱桃,一共15亩,年收入9万余元。
樱桃在龙河村,不仅仅是675户村民的生活来源,更是召唤游子归家的别样乡愁。
在龙河村,年轻人多是常年外出务工,不到过年的时候很少有年轻人回到村子里。而自从樱桃打开了市场,每年的五月,不仅是村民丰收的季节,也是外来游子归家的时候。
今年27岁的夏石章是龙河村人,常年在福建打工,以往的五月于他并不特殊,但是随着樱桃这一产业的发展,他开始有了想要归家的念头。在外地打工的他,总能从手机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看到龙街的樱桃,有时候甚至是一些朋友转载的龙街的图片上就有自家的房子和父母。
“龙河不一样啦。”今年,夏石章回家了,开始帮着父母打理家中的樱桃树。
而随着樱桃产业的发展,像夏石章一样回到村子里的年轻人有70多人。樱桃成了召唤游子回家的一缕乡音。
也因为樱桃产业的发展壮大,龙河村这个藏匿于大山之隅的村子逐渐声名鹊起,远近闻名。外来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前往,村子里的樱桃一批接着一批往外运输。曾经没有通村油路的龙河村也修建了新路,方便外来游客前往采摘运输。
到今年,龙河村共计种植樱桃12000亩,成了远近闻名的樱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