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底铃铛舞:告慰灵魂的舞蹈
作者:张怡 时间:2017-05-19 阅读:32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69)
板底铃铛舞:告慰灵魂的舞蹈
实习记者 张怡

彝族铃铛舞 (夏敏 摄)
彝族“铃铛舞”既具有独特的舞蹈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伦理、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彝语称“恳合呗”。“恳合”,指祭祀礼仪中唱经的歌,“呗”即跳的意思,又称“跳脚”“抄子舞”。合起来就是通过舞蹈表演的形式加上歌师的诉唱来祭奠死者的意思,是彝族先民在祭祀教化活动时按伦理辈分和长次举行高歌创业公德的骑马战状舞蹈。
★★铃铛舞的历史
彝族先民经历着频繁的战争,彝族先民在护送阵亡将士时,为了抒发悲痛之情,在途中跳一种战状舞。
随着时代的发展,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也产生了变化,从单一的丧礼舞蹈演绎出来。现在,“铃铛舞”的内容主要表现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反映彝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翻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勇斗豺狼虎豹,然后男耕女作,生息繁衍的大迁徙的壮阔画面。
由于彝族有婚嫁、丧葬皆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到今天,彝族铃铛舞历经千余年而不衰。
★★铃铛舞的表演形式
记者在板底乡采访时,向龙文友老师了解到,原始的彝族铃铛舞仅限男性演跳,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舞蹈以鼓、铜铃铛为节拍,控制节奏的铃声, 它以协调的叫喝声起舞,用铃声调节动作,有时嘈嘈如急雨,撼人魂魄,有时切切如私语,动人心扉。一个连一个的高难动作,翩若惊鸿,舞如蛟龙。把战场上勇猛威武、彝山汉子的血性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祭祀时,舞者右手执马铃铛,左手执彩带。在祭祀开始后,按主先客后,辈分大小秩序,各家带领人马扛彩旗,敲锣打鼓,吹长筒号、吹唢呐,灯笼火把,浩浩荡荡,围绕灵房绕场,舞队随之边绕边舞,两人扛五彩纸马,在队伍中穿插。绕至灵前空地,绕灵队伍要绕成太极图形,鸡翅拐(之字拐),马蹄形(半圆拐),犹如古代军事检阅摆出的阵式。绕灵结束,歌舞者回到灵柩前跳舞,歌师对歌然后摆出各种阵式,跳舞对歌。
过去的“恳合呗”人数一般四人或六人,后来经过龙文友老师悉心编排,打破原有禁忌,组织女青年参加跳,人数也扩展到40至60人,并在舞台布局、队形穿插上作了较大调整,扩大了舞台场面。
如今,由于观念更新,彝家女子的加入,使舞蹈更加绚丽多彩,唯独不变的是古朴雄浑的风格,是大气磅礴的感染力,而且场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演跳。
★★铃铛舞的动作特点
彝族“铃铛舞”跟彝族其他舞蹈最为显著的共同特征是在舞蹈中,静态造型多,动态造型少,脚下的动作多,手臂造型少,且刚劲有力。
跳铃铛舞时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回旋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挥舞彩带,时而抬首后仰,时而方步前倾,时而下蹲,时而靠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男子刚健豪放,女子柔媚舒展。男女精妙的组合使原始粗犷的“恳合呗”更加绚丽多姿。
龙文友老师告诉记者,彝族铃铛舞的动作表达质扑、简洁,较少存在艺术加工的痕迹,如婚嫁“跳脚舞”中的“插秧”“喂狗饭”“踢鸡冠”和丧葬“跳脚舞”中表现“攀越”“跋涉”“踩踏”等内容的动作就这是这样的。
舞台表演时,人与人之间两两对立,腹部相挨在一起,头向后仰,两只手臂向前平伸,意思是对天浩叹,表示活着的人与亡魂之间难舍难分,但是又无可奈何的悲痛之情。继而一人一手相接,一只手同时指向远方,似向远方瞭望,送亡魂归去,或有安慰亡人,誓继遗志,继续战斗之意。
据龙文友介绍,彝族铃铛舞的原生态自然美,舞蹈动作张弛有度,干净利落,简单纯扑的舞蹈动作中透露着无穷的韵味,反应了彝族人民自然纯朴的生活场景和意识。
关于铃铛舞的动作含义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有着不同的说法,学术界一般认为有“踏平道路”和“继承遗志”两个中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