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5-19

指尖传承的艺术

作者:卯龙艳 王超 时间:2017-05-19 阅读:217


 指尖传承的艺术
——记板底乡彝族刺绣手艺人安启凤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王超


安启凤展示已经做好的长衫


“挑”是彝族刺绣的主要手法之一

  板底乡板底社区,是一座民族风情浓郁的彝族村寨。一直以来,这里的彝家儿女,挑花绣朵、裁布制衣,这门传统手艺在这里不知已经传承了多少年,成为彝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板底社区,一直坚持以手工刺绣制作传统服饰的手艺人安启凤是板底村老百姓熟知的“大明星”。因为安启凤多年坚持手工刺绣和量体裁衣,她做出来的衣服不仅大小合身,而且针脚细密,刺绣精致,谁要买件新衣服,首先都会考虑去她的服饰店,谁家要嫁女儿做新衣时也会请她帮忙做刺绣。
  初夏时节的板底社区到处一片绿色盎然,街道两旁的农舍里不时传来几声孩童嬉戏玩乐的笑声,一幢二层小洋楼门外,树藤编制的篱笆上爬满了野花,安启凤家就住在这里。
  洁白的墙面上画着身穿彝族传统服饰载歌载舞的男女老少,屋顶是由一张张细竹子编制而成的竹板加上茅草构成,古色古香。
  走进安启凤平时做衣服的的工作室,干净整洁的工作室与室外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见墙上挂满了已经制作好的彝族服饰,另一间房子里则整整齐齐地放着做刺绣和衣服需要的东西。安启凤介绍说这些衣服有的是她手工制作的,有的是从别的地方批发来的。“像这种大红色的就是从外面批发来的,这种衣服是四川凉山那边的风格,和我们板底这边的不一样。”
  缝纫机、各种规格不同的剪刀、一包包长短不一的缝衣针或绣花针、各种各样颜色丰富的丝线、一匹匹做衣服的布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间作为临街铺面销售彝族传统服饰,一间作为裁制衣服和刺绣的作坊,小小的工作室成为安启凤闲时最爱去的地方。“她呀,只要忙完地里的活路,一有点空闲的时间就一心在作坊里绣花或者做衣服。”安启凤的丈夫笑着说。
  做了几十年的刺绣,今年49岁的安启凤对彝族刺绣的热爱依然有增无减。“从小就喜欢做这些,8、9岁时学绣花,到16、7岁时我已经会做衣服了,直到现在依然觉得还做得不过瘾。”
  据史料记载,彝族刺绣距今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彝族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安启凤的记忆中,她们那一代人自小便要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和制衣,到了出嫁的年龄,姑娘刺绣水平的高低还会成为谈婚论嫁的条件。“那时候绣花秀的好的姑娘别人都会抢着上门提亲哩。”安启凤笑着说。
  安启凤8岁时便跟着自己的母亲学习刺绣,母亲的刺绣手艺又是跟着安启凤的外婆学来的,一代代的彝族妇女口口相传手把手的教授传承才,有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彝族刺绣。
  据安启凤介绍,板底乡的彝族刺绣以“挑”“绣”“镶”为主要刺绣手法,制作起来工艺复杂,做工精致,耗时长。“‘挑’呢就是以白色的布料为底布,先抽丝,然后根据布料的上下、左右数出不同的格子,一边数一边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挑出图案花纹,我们彝语里叫做‘维陆内’。‘挑’这种手法最难的就是你要一个一个小格子去数,一不小心数错了就要拆了重新做,有时候做完一个图案眼睛都看花了,一抬头眼前一片黑,所以做起来特别伤眼睛。”
  “绣”则要去找花样师傅专门用纸剪出各式各样的花样,拿回来后将花样固定在布料上,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用彩色的丝线进行配色绣制,颜色配的好,绣出来的花才漂亮华丽,精致耐看。
  “镶”是彝族刺绣中最难的一道手艺,彝语中叫做“维路美”,先用纸剪出需要的花样,把花样订在黑色的布上再次剪出布花样,然后把剪好的黑布花样订在白色的底布上,根据花样的形状用不同颜色剪出所需的布块,镶在黑布花样中,用黑色的丝线在边上缝好第一道,最后再翻出正面做绣制。
  一说起怎么做刺绣,刚开始有几分腼腆的安启凤立即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介绍起做刺绣的手艺,遇到不能用汉语表达的地方,她便一边用双手比划着,一边急着思索准确对应的汉语。
  “原来在赶场的集市上还有专门剪花样的师傅,近几年来基本没看到了,我绣的花样都是自己亲自剪,一个花样只能用一次。”安启凤介绍说。
  随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安启凤做刺绣的工艺逐步精湛,村寨里对刺绣感兴趣的姑娘媳妇们纷纷来找她讨教刺绣手艺。一向乐于助人的安启凤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交给来学习的人。 “我们彝族的传统刺绣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现在社会发展快了,手工做刺绣工序复杂,又耗费时间,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了,每当遇到对刺绣感兴趣的人我就很高兴,虽然我的技艺还没有好到可以当别人的老师,但我一定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她们。”安启凤感叹道。
  绣制一个花样两天、裁制一个围腰五天、做一根腰带一个星期、做一件披风半个月、做好一套衣服三个月,时光在安启凤一针一线中悄悄流逝,她在头帕、衣服、围腰、裙子、裤子、披风、马甲上精致地绣出日月、山川、花鸟、图腾,换来的是一件件承载着彝族文化和制作人感情的刺绣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