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飘扬在山岗
作者:龙胜 李欢 姬虎 时间:2017-05-19 阅读:377
旗帜飘扬在山岗
——记雪山镇高营村革命烈士陆宗棠
记者 龙 胜 李 欢 通讯员 姬 虎

陆宗棠遗像

陆宗棠旧居

陆宗棠遗像

陆宗棠旧居
走进雪山镇高营村,远远看见一处破旧的房屋遗址,高高的石墙、裸露在外的横梁掩映在四周青葱的树木里,随行的村干部介绍说,那就是革命烈士陆宗棠生前居住的地方。
进入遗址,厚重的石板、马厩、“枪眼”,残破的物什向记者展示着一个“大富人家”的子弟如何把青春热血奉献给党的进步事业,听现年66岁的陆家当年的管家后人王洪清讲述着主人的生平事迹,并为他的英年早逝扼腕叹息。
陆宗棠1918年3月生于威宁龙街灼圃乡高营村,1934年毕业于明德小学,考入云南昭通明诚中学,1938年进入省立昭通第二中学高中部学习,在中共地下党的带动下参加昭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在那里,他接触到中共关于敌后文化政治工作的有关文件,购买、阅读大量书籍,参与领导学生运动,揪斗云南滇东高等法院法官和推事王德元、杨藻。
陆宗棠在中共地下党的带动下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并与昭通进步青年张丽仙等人结识,共同募集捐款支援前方。参加昭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称高级读书班),接触到中共关于敌后文化政治工作的有关文件。负责“抗敌后援会工作”,组织学生赶走破坏抗日的昭通女子中学校长姜勉之。
当时,张丽仙作为女学生中的进步青年,积极组织女校学生上街游行,宣传抗日,为前方积极募捐,学校校长姜勉之正告张丽仙等人说:“学校要求你们‘砥砺学行,端庄勤朴,毕业后均能自立于社会,抗日之国家大事,不属你等操心之、起哄之。”
为了争取上层人士支持革命,参加革命,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中共昭通地下党通过大批党员和昭通进步青年,去做争取工作。在会泽(当时属昭通市),争取金绍清参加火红、尖山起义。
1940年,陆宗棠转学到贵阳乌当中学,1942年考入贵州大学政治经济系。
1945年11月,陆宗棠与朱德芹同乡张斐然(苗族)在贵筑县(今花溪区)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与侮辱歧视少数民族的县长胡哲先进行斗争,积极支持张斐然公开出面营救被捕入狱的布依族县议员陈光裕,赢得了胜利。
1946年,陆宗棠大学毕业,取得政治经济系学士学位。回威宁明德小学任教,同时与张斐然秘密从事武装斗争的筹备工作。
1949年初,威宁灼圃明德小学青年教师陆宗棠,潜往昭通与中共党员付发聪联系,共同探讨革命活动方略,并经滇东北地委书记李德仁和付发聪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威宁县第一个中共党员。
5月,经滇东特支派遣,陆宗棠打入国民党昭通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安纯三的司令部,担任政工处主任和《滇东日报》社长之职。此间,他以“培训军官”为由,组建督导队,其中有不少威宁青年。
集训结束,有的安插在政工处,有的留在报社工作。同时,他利用报社印刷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秘密发行。
不久,《滇东日报》社被安纯三查封,组织上为确保陆宗棠的安全,便叫他到滇东北人民军政干校(在会泽县者海)学习,另有一批威宁青年亦随同前往,其中张斐然(苗族)、禄发奎(彝族)等人被培养加入共产党。
这时,中共滇东特支认为威宁人才具备,条件成熟,遂于1949年秋先后派张斐然、禄发奎、陆思明、卢韬和陆宗棠、安启崇、禹志超、吴德章等人返回威宁,拟发动群众,联络各界进步人士,建立一支革命游击武装。
陆宗棠等人回到威宁即开展工作,首先说服拥有100多人的实力人物卢嵩岚,由他动员当地一些民团武装,并发动广大青年入伍,很快发展到500多人。为提高游击队的政治军事素质,在灼乐多明德小学创办一个教导队(又称干训队),仅用短短的20多天,就对100多名骨干人员作了培训。
10月,经六支队党委批准,威宁游击团在龙街区灼乐多小学正式成立,陆宗棠为政治委员,卢嵩岚为团长,成员以卢嵩岚手下100多人和游击团成立之前在灼乐乡小学训练近百名教导队为基础,下辖57个战斗连队。陆思明任政治处主任,张斐然任副主任,禄荣任副团长,王天喜任供给处处长。
陆宗棠根据地下党决定,争取威宁的卢嵩岚、王世荣等武装力量,正式组建“边纵”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
威宁游击团成立旧址在灼圃明德小学,今灼乐多小学,遗址尚存,位于县城西北55公里,原校舍存一幢,为木石结构,正房5间40平方米,左厢房3间。
该地原为土目奢朵楷庄园第一重堂,清末民初,土目绝嗣,当地安千长于此办学,其后彝族开明人士卢正荣、陆永昌、王彼得等开办新学,命名为明德小学。
游击团政委陆宗棠1949年在明德小学举办第一期教导队训练,训练结束,农历9月成立游击团。游击团团长卢嵩岚,政委陆宗棠,全团排以上干部77人,干部战士700余人。在“威宁游击团”、“暂编32团”的干部战士,主要来自会泽、威宁、昭通、彝良、大关、鲁甸、镇雄、巧家、永善等县。
威宁游击团成立后,很快控制了威宁西北半个县范围,宣布废除国民党旧乡保政权,并给黑姑、四圃、云炉、观胜委任了新的乡长,向中水乡派驻了一名临时人民代表,同时在中水建立了一个回族武装班,游击团不仅有效地进行自卫和打击恶霸,而且奉上级命令参与了阻击国民党正规军的战斗。
1950年1月,国民党军张桐森师窜据角奎,人民解放军16军侦察营前往打击,威宁游击团奉毕节军分区命令,派三个连前去配合作战,表现十分英勇,毙敌40余人,俘敌270余人,缴获六0炮2门、轻机枪7挺,英式步枪86支,子弹万余发。团长卢嵩岚等6名官兵负了重伤。
4月,国民党李弥部下童登文团先投诚后叛变,从昭通洒雨河向威宁逃窜,威宁游击团奉命前往团箐梁子阻击,激战数日。
4月23日,陆宗棠奉解放军驻昭43师命令,与团长卢嵩岚指挥所部于威宁县境团箐梁子,阻击投诚后叛变溃逃的国民党童登文团,4月23日清晨5点半,团首长作简短的战斗动员,命令部队跑步前进。
约一个小时后,部队到达黑格地,童团已将这一个寨子洗劫一空。游击团加速前进,约走一里多路,抓住童团一个掉队士兵,审问得知童团已向团箐方向逃窜,卢嵩岚命令部队加速前进,追上童团。
陆宗棠率先头连在犁树沟追上童团的后尾部队,在山梁上展开激战,童团意识到所处地形不利,变后尾为前锋,向三连阵地发起猛攻。这时,游击团后续部队陆续赶到,一连迅速抢占左后侧转老包一线。
二、四连抢占左前方白岭岩一线,二连不顾猛烈火力封锁,奋勇冲上团箐主峰白岭岩,与此同时,童团两个排的兵力也正好翻过岩口,直向主峰冲来,连长卢滔率领全连战士将童团兵力打下岩口,童团的后沿兵力也在岩口边沿摆成一线,由指挥官督战,不断向游击团主峰阵地发起攻击。
游击团团长卢嵩岚在一连阵地将童团指挥官击毙,使其龟缩岩下。一连、三连、四连阵地也是双方反复争夺的正面战场,战斗一直很激烈。童团二线的重火器不断向游击团阵地狂轰滥射,卢嵩岚在一连指挥战斗。
大约十一点过钟,卢嵩岚中弹,右臂骨折,伤势严重,撤出战斗。陆宗棠一直在三连阵地上指挥战斗,卢嵩岚负伤,战友牺牲,激起他的愤怒,他接过战友的机枪,向童团阵地猛烈射击。
童登文从望远镜里发现穿黄军装的陆宗棠,命令机枪手瞄准陆宗棠射击,子弹击中陆宗棠的下颌,他忍着巨痛伏在机枪上歇了片刻,当他抬起头欲继续射击时,一发子弹又击中右胸斜穿左腋下。时年32岁的陆宗棠壮烈牺牲。
这次阻击战结束后,解放军驻昭通43师师长张显扬亲自前来慰问,并表彰了他们的英勇顽强精神和显著战绩,“五大任务”的胜利完成,使社会得以安定,政权获得巩固,生产得到恢复,同时,团结教育了广大人民群众,为土地改革扫清障碍,奠定了基础。
英雄已故,革命的旗帜仍飘扬在高高的山岗上,革命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大踏步行走在前进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