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5-19

远去的母校

作者:黄彦园 时间:2017-05-19 阅读:463


 一、春天结束
 
  离开故乡已经很多年,一年也就回去那么一两次,而且多半是来去匆匆,可那里有我最亲的人,也藏着我最深的记忆,慢慢地它竟成了我最魂牵梦萦的地方,而且在外漂泊的时间越久,这份思念便越像潺潺的流水,或深或浅,却没有尽头。
  每次回去都深感它的贫穷,而且这种贫穷不只是物质的贫穷,更是精神的乏力。我一直相信只要有了人才,物质的贫穷是暂时的,所以关注故乡的变化时就格外关注那所小小的学校,而且心底也还有另外一种情愫——如果没有那所学校,现在的我一定是种着薄田,靠天吃饭,重复着祖祖辈辈的生活,或者是在某个工厂里迷茫着,居无定所,食无定时。
  前不久,听说那所学校的初中部撤销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十几年前最贫困的时候都办起来了,怎么现在成为全省的扶贫重镇后却要撤销?
  从感情的角度来说,我是无法接受的,也是无法理解的,可是木已成舟,也不是我惋惜几声就可以再办起来的,也就只能勉强自己从理性的、大局的角度去理解这一切了。
  也许很多年后,人们就会忘记那所小小的学校曾经有过初中部,忘记那里前后也走出来几十个大学生,他们的脚步上至全国赫赫有名的高校,下至各类高职院校,虽然这些人的力量尚不足以改变那个贫穷的地方,但他们至少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家庭,能为亲戚朋友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相信读书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了历史。面对远去的母校,我总觉得有必要写一点儿东西当作纪念吧。
 
二、艰难开始
 
  那所小学的前身,记得村里年纪大的人说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候是在隔壁寨子,就两小间茅草屋,也只办到二年级。
  当时,两位老师的酬劳是学生交去的一点儿粮食,可现状是学生少供给少,所以老师也只能是半脱产式的:上午上课,下午就回家种地,或者彻底栽种好或收割完再开学,而且多数家庭也没有让孩子读书的意识,即使有的父母送孩子去上学,孩子也只能上到二年级,再往上就得去更远的石门了,这是大多数家庭都承担不起的,所以二年级也就意味着学业的自然终止。
  直到九十年代,村里出了一位领导能力很强的人,在以他为首的村领导的带领下,村子里才修建了比较正式的学校。当时想要开办完整的小学,但是又没有资金可以买砖头,村委就根据需要把石头分摊到全村各家各户。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撬石运动便开始了。漫山遍野,可谓有石头的地方就有人头在攒动。为了同一个梦想,大家都在努力着,这是多么壮观的举动啊!
  那时候我还小,不清楚具体的情况,但记忆里最深的是为了建那所学校,父亲他们打了一次架。当时,没有什么机械化的东西可以挖土或者撬石头,而个人力量又太弱,父亲就和叔伯他们合伙。可是不久后,寨子里的几个年轻人由于不想那么辛苦,便趁晚上偷了父亲他们撬出来的石头。后来,父亲他们根据石头的形状,在全村上交的石头堆里认出了那些被偷走的石头。结果可想而知,得罪了那些人,他们就趁小叔放牛在山上的时候,围殴了小叔。
  小叔回来后,父亲他们便商量好要去出这一口恶气,当时还用了点策略,采取出其不意的方式擒贼擒王,把那伙人的“大哥”揍了一顿,彼此间从此便几十年不相来往。直到现在,已经是一代新人换旧人,当事者已经有多人谢世,我们这些当初的孩子也已长大,心里也不会去计较上一代的恩怨,但彼此心里多少也还有些隔阂。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虽然说全村人齐心协力,但其中出了多少困难,也许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可谓每一块石头都浸泡过汗水,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希望。
 
三、不断成长
 
  不管大人们如何艰难,我最高兴的是我成了新学校的第一届学生,没有去那破旧不堪、坑坑洼洼、连书桌都摆放不平的草房里读书了。
  父亲的付出,最大的希望就是我能好好学习,这就是天下父母心吧。那时候,学校周围没有什么商店住户之类的,全是绿油油的庄家。为了拥有一个小小的篮球场,全校师生一锄一锄地挖了六七年,直到我都上了初中才竣工,如果是今天用挖机挖的话,我想几天就可以完成吧。为了绿化小小的操场,校长亲自带着学生们翻山越岭去挖常青树和兰花,倘若是现在的话全是订购了,又怎么会去吃那个苦、冒那个险。为了明确学校的地界也起到围墙的作用,全校学生上山砍那些能插活的树木将学校圈了起来……
  慢慢地,学生多了起来且成绩也不错,老师也多了起来,百姓也越来越认可,周围三四个村子的孩子都到那里上学。虽然邻村的孩子们往往是天不亮就要起来赶路,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也深深知道近一点就好一点的道理,但只要有地儿可去,总是好的,所以从未觉得那是不堪承受的苦难,没有想过人生除了是这样子还会是什么样子,做梦也不可能想到有一天那样的生活方式会被改变。
  父亲还没有看到我一间一间坐完那六间教室,便意外与世长辞,我和哥哥都面临辍学回家,但我年纪稍小,干农活也还不太行,母亲他们就决定让我继续完成剩下的学业。
  我也知道,读完小学势必是要回家的。当时也不懂“努力”的概念,就那样任由时间一天天过去,反正目标也就是拿到小学毕业证。
  父亲去世了,而母亲又是早就丧失劳动力的,很多人都料定我们兄妹会流浪吧,所以格外漠视甚至欺侮,而让我们受伤最深的竟然是一个亲叔叔。
  我一下子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好像瞬间长大了许多,思前想后,觉得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可是小学毕业了就只能去石门上初中,那是家里承受不起的,父亲在时尚且岁岁借粮,何况是他还走了,所以绝望像幽灵一样充斥着每一个漆黑的夜晚。
  可就在这时候,听说村里的那所学校要升办初中了,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真的,那绝望的生命像是抓住了一根稻草,一心期待这根稻草能救我走出这无边无际的红尘苦海。
 
四、艰难支撑
 
  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我就这样成了那所学校的第一届初中生。
  学校离家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除了报名费几乎不花钱,家里也就支持我继续读书。我决心好好学习,开始变得沉默了。
  虽然学校的条件依然非常艰苦,但还是招来了很多学生,而且相对来说成绩都还不错,三年后,好多人都考上了高中。
  当全村人都相信学校会蒸蒸日上的时候,校长突然因公殉职,对于村子对于学校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是又无可奈何。慢慢地,当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云集的那批优秀的老师也散了,学生也越来越涣散,我们那第一届竟然成了最优秀的一届。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但是不管多么艰难,学校始终一年又一年地向前走着,一走就是这么多年,每年考取高中的学生再差也有好几个,没有考取高中的有一部分去读了职校,没有再继续学习的一部分人文化水平肯定也比小学又高了一些。所以,这十几年间,那所在艰难中行进的学校不知惠及了多少人,惠及了多少家庭。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怀着最真诚的感恩之心,可是我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期盼那所学校赶上时代的春风,越走越好。对于当初那所学校不升办初中就不可能走到今天的人来说,看到她在最艰难的时候都没被撤销,而在这个时候被撤销了,情感上又怎么能接受呢?
  关于要撤销初中部的消息,其实已经传了好几年,但我总是希望这一天来得晚一点再晚一点,当然最好就是不要撤销。据说上学期就要突袭搬到石门去,但听到消息后,百姓们纷纷反对,所以一直就拖着。
 
五、希望远方
 
  我想,如果征询全村百姓意见的话,没有一个人是支持撤销的,因为撤销后无形中便增加了很多家庭的负担,尤其父母常年在外的那种学生,两地之间没有客车往返,又没有父母接送,而走路又太艰难太危险,必然会引发一些问题。
  以前,有的学生即使想辍学,家长也会一再要求读完初中再做打算,总期盼借助学校的管理让孩子再长大一些再到外面去,但是现在却有可能会因为路途遥远而选择放弃。当然,老百姓的不愿意,也只是茶余饭后的一点儿谈资罢了,而且很快就会将其遗忘。
  据说,这学期开学让学生搬过去之前,学校也和学生及家长做了真诚的沟通,解释了这种无奈:一是缺老师,由于地方太偏僻,招不来老师,好不容易来了几个老师,锻炼了几年,成长起来了,又都想方设法走了。二是学生人数少,成绩差。但凡家庭好一点或是学习好一点的学生,哪怕是交高费去读私立学校,家里也都想方设法让其走了。如此一来,尤其又是在大力重塑石门辉煌的今天,任凭你再有心也很难再维系了……
  石门那边,不但新修了现代化的教学楼,管理也空前加强了,所以我在想,纵然我心里不愿意接受这个既成的事实,总觉得现在不但不应该撤销,反而应该是办得更好才对,但是现实里从来就没有假设,也只能把目光投向石门,把希望寄托在石门。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回去能听到乡人夸孩子去石门后进步了,便可以放下这份无谓的牵挂了吧!
  愿每一份结束,都能开更好的花,结更好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