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5-25

念好“山字经” 种好“致富果”

作者:李欢 龙胜 姬虎 时间:2017-05-25 阅读:28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71)
念好“山字经” 种好“致富果”
——雪山镇锅底村苹果基地见闻
记者 李欢 龙胜 通讯员 姬虎



锅底村优质“糖心”苹果

  “锅底村来三匹梁,金银财宝地下藏,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喜洋洋。”这是雪山镇锅底村村支书宋帮宁编的顺口溜,也是近年来锅底村发展苹果产业后群众生活得到改观的真实写照。
  初夏时节,走进锅底村,放眼望去,满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苹果树,不少种植户正手握剪刀为果树蔬果。
  “这是锅底村2010年栽种的苹果树,3年后开始挂果,进入收获期,满山坡的红苹果,都是‘糖心’的,口感好。去年,外面不少商贩慕名来果园采摘,一下子,我们村里停满了轿车,每天上百人来,像过节一样热闹。”宋帮宁指着面前的一大片果林兴奋地说。
  2010年以前,位于雪山镇西北部大山里的锅底村是一个靠天吃饭的村子,村民守着1300多亩耕地过日子,生活毫无起色。
  2010年,锅底村村民所在的新街片区“威宁精品苹果示范园”内苹果喜获丰收,高品质的苹果受到人们青睐。穷则思变,变则通。同是一个区域,何不把土地种上苹果树呢?经过深思熟虑后,锅底村人开始尝试着种植苹果,为了保证栽树期间的效益,群众在果树中间套种矮杆农作物,因此,当地群众还总结出“长抓树,短抓烟,不长不短抓畜牧”的经验。
  锅底村种植苹果树之初,主要是村支两委和村中部分党员组建党员示范合作社——雪山精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了发动群众栽种苹果树,形成连片产业,2012年村里组织全村180余人连续22天学习苹果栽种及养殖技术,合作社从成立之初的11人发展到49户,成员中还有27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新街片区‘威宁精品苹果示范园’的带动下,我们村的村民开始转变观念,把原来的土地都种上苹果树,全村375户村民中已有278户种植苹果,种植面积7283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60%左右,加入合作社的种植户,由合作社提供‘三统一’服务,即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合作社为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宋帮宁介绍说。
  苹果挂果后,改变了锅底村一直以来贫困的面貌。宋永就是依靠苹果树种植改变生活现在的村民典型,2010年他把家中10亩土地种上420多株苹果树,加入合作社,从挂果之初的年收入4000多元到现在年收入6万元左右,解决了两个孩子在省城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妻子看病的费用。
  “我从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加入,合作社不仅提供技术指导,寻找销路,还让社员以每株10元的干股加入合作社,见成效后,每年每亩地可分1000余元的红利。”宋永说。
  说起村支两委及合作社的带头作用,当地群众表示,锅底村的苹果种植如果离开村支两委和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寻找销路,果树可能早就被砍掉了。
  李章全既是锅底村村主任又是合作社法人代表,他经常带领合作社成员到陕西、广东、云南等地做市场调查,为当地苹果找销路。不仅如此,他还尝试着与电商销售平台合作,通过电子商务把锅底村的苹果销往全国各地。
  “锅底村的苹果,生长在海拔2000到2100米左右,日照时间在1800个小时以上,拥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加上以施农家肥为主,糖分足,能起‘糖心’,现在不是愁销量,愁的是产量,无法大量供给外来收购商。”李章全说。
  在锅底村的黄土地上,苹果树从种植、生长、开花到结果,见证了锅底村群众的勤劳,枝头累累硕果,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油路修进村子,部分种植户买起了轿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如今,锅底村已大面积种植苹果树,以当地盛产的“糖心”苹果为品牌优势,念好“山字经”种好“致富果”,带富一方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