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与史实
作者:萧萧 时间:2017-05-26 阅读:269
乱世藏金,盛世修谱。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每次和族人提及族谱事情,心里都很难受。自工作以来,我四处散播消息,但走失的近亲族人,依旧杳无音讯。今年清明,在得胜坡料理一座祖坟,又寻到两座祖坟,至此,除却历史原因被夷平的墓冢,已找到的祖墓逾二十座。就这个数据来判断,当时在得胜坡,萧氏应是一个庞大,且居住近两百年的家族。这样的家族,却因种种原因,四处分离,相互失去联系。至于修谱,更是无从下手。
为了能够尽快找到近亲族人,理清自己家族的历史,我只得从族中上了年纪的老人中去挖掘相关信息。据族中老人说,一九二五年(曾祖父迁入天口子时祖父十三岁,祖父一九九三年去世,享龄八十一岁),曾祖父带着妻儿预迁往安顺。但因曾祖母娘家为天口子人,曾祖母的母亲不忍心与女儿分离,指使人在路上将曾祖父拦下来,带到天口子,定居老屋基。后因盗匪猖獗,曾祖父又搬迁到天口子。在老屋基时,曾祖父与盗匪打斗,留下腰伤,后腰伤复发,年近四十九岁就去世了。曾祖父的去世,意味着很多世世代代口传的家族史就此中断了。
祖父是一个有心人,在曾祖父去世之前,零零落落记下了些许有用信息,摆谈给大伯和几位堂哥听。在祖父口中,先祖是从威宁县城一个叫大水井的地方搬迁到得胜坡,在得胜坡驿站养马。后因生活所迫,一部分人搬迁到云南宣威方向,一部分搬迁到云南彝良方向,留下很少一部分人在得胜坡看守祖坟。由于四处搬迁,家族势力被削弱,在与地方家族势力丁氏发生矛盾时,寡不敌众,房屋被烧,族谱毁坏。留下一支系也搬走了,最后剩下曾祖父和叔曾祖父两兄弟,从此与族人失去了联系。
祖父告诉后人,萧氏先祖从东边搬来,始祖是帝王,有八子一女,家族显赫。在与外界联系的这几年,基本弄清先祖搬迁的大概轨迹,在威宁先祖为葬于现县医院后面明威将军(萧应尚,字文昭),从湖南常德迁来,后人在威宁扎根,又四处搬迁。我祖正是从威宁搬迁往今得胜坡,在得胜坡生存了近两百年后才搬迁到天口子。而湖南常德萧氏,又多为江西搬迁而来。从这个角度来看,祖父口传先祖从东边搬来,这个信息大概是准确的。
如果口传为实,那“先祖是帝王,有八子一女”这就有根据了。萧氏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为南北朝时期的齐和梁,梁又分南梁和西梁。在这三个政权历代地帝王中查询,符合自己是帝王,生有八个儿子一个女儿的有且只有一人,即汉朝相国萧何二十八世孙,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孙,昭明太子萧统第三子,西梁开国皇帝萧詧,为当时天下四大旺族之一的兰陵萧之后。
萧詧和萧衍一样,善写文章,尤其擅长于佛教经义,萧衍对他特别称赞赏识。由于萧统去世,萧衍舍去萧詧的兄弟作为皇位继承人,立萧詧的三叔萧纲,萧衍为了弥补萧统,特别宠爱萧詧,封赏给其大量的土地肥沃的封地。后萧詧二哥萧誉与七叔萧绎发生矛盾打起来,萧詧帮助二哥抵抗七叔,失败后向西魏称臣,公元五百五十四年,在西魏丞相宇文泰的帮助下,萧詧建立西梁。
西梁存在只有短暂的三十三年,但因萧詧对母亲特别孝顺、生活简朴而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萧詧生有八子一女,长子萧寮(孝惠太子,早夭)。二子未详,三子萧岿,四子未详,五子萧岩(安平王),六子萧岌(东平王),七子未详,八子萧岑(河间王)。女儿宣成公主,嫁给曾帮助过他的蔡大宝的次子蔡延寿。八个儿子中,三子萧岿继承皇位。
根据明威将军来自湖南的说法,联系隋末唐初,萧詧五子萧岩之曾孙萧铣曾在湖南一带拥兵四十万,割据一方,我们也许就是萧铣的子孙。但萧铣年仅三十九岁被唐高宗斩首,其子女是否受到牵连就有待考证了。
现在看来,我祖父口传历史与南北朝历史吻合度竟达百分之百,即使无法追溯到是否是萧铣后人,但天口子萧氏为萧詧之后,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