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建立“一中心五平台”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作者:符溶 时间:2017-06-02 阅读:188
本报讯(通讯员 符溶) 近年来,威宁以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建立“一中心五平台”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法、便捷、高效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县委群工部(信访局)牵头,综治、法院、司法等单位配合,构建融合联动、高效运转的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体系。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群众工作部(站)建立完善群众接访、法律服务、心理疏导、公道评说、诉访分离等功能为一体的矛盾纠纷多元调处中心,配备专(兼)职调解员、律师、心理咨询师、仲裁员等矛盾纠纷调节力量,具体负责各级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矛盾纠纷审查登记、梳理分类、精准指派和跟踪督办,强化对各类调解组织的综合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评价,构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建立完善专业性行业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搭建专业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建立联动调解机制。按照“行业对口、专业对应、因地制宜、按需而设”原则,探索完善“专业+行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模式,指导相关部门在县级规范建立完善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征地拆迁、劳资纠纷、物业管理、环境保护、涉校纠纷等专业性行业性的矛盾纠纷调解组,聘用“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精、责任意识强、调解经验丰富”的专业调解员和律师,负责相关领域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实现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三调联动”,最大限度化解各领域矛盾纠纷,不断提高调解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公信力。目前,全县共建立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等调解组织689个,聘请人民调解员3410名。
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由县司法局牵头,综治、信访、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配合,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矛盾纠纷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由律师“坐诊”,集法律咨询、文书代写、诉求调解、法律援助等与群众需求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为各类主体提供窗口化、一站式、全方位的法律服务。2016年,全县法律咨询65000余人次、文书代写300余份、诉求调解640人次、法律援助案件122件,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建立完善综治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县综治办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电子台账与纸质档案相结合、网格调度与适时处置相结合、纵向联动与横向贯通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方式相结合,建立以县为中心、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基础的综治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动态督导乡镇(街道)及村(社区)各类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化解,治安隐患和公共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各类特殊人群的动态排查、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实现了综治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管理。2016年累计上报各类信息6899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300件,成功调处2280件,从而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法制威宁”的创建成果。
建立完善矛盾纠纷诉调对接平台。在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立完善集司法确认、诉讼服务、立案登记、诉调对接、涉诉信访多功能为一体的矛盾纠纷诉调平台,完善了工作制度、规范了工作流程,建立法院专职调解员制度,切实加强与行政机关、仲裁机构、人民调解、商事调解或其他具有调节职能组织第三方调解组织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诉讼与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基层人民调解之间的有机衔接机制,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达成协议,积极引导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保障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法律效力,实现诉调无缝对接,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