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农民工 今朝领路人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7-06-06 阅读:205
昔日农民工 今朝领路人
——龙场镇边沿村村主任管威带农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雨下了一夜,天亮起来,地面还是湿漉漉的,干燥许久的泥巴与雨水混在一起,开始撒泼打滚,纠缠着每一个行人的双脚。
这样的天气,很少有村民下地。吃罢早饭,管威却坐不住了,从自家窗台上拿了雨伞就出了门,径直往120亩地的红心猕猴桃基地走去。媳妇正在收拾桌上的剩菜剩饭,见管威拿着雨伞,嘴里念叨着“又去了”,遂又低下头收拾着家务。
而在另一边,管威正拿着手机穿梭在猕猴桃基地里,把猕猴桃的长势情况发送到自己的朋友圈、QQ空间等所有的社交网络里。他说这叫造势,不造不行。
“全村那么多户人家都等着看成效呢。”当上了村主任之后,管威发现,自己的个性改变了,在外打工之时,他凡事只求个痛快,不像现在,总要考虑很多。做事情总要想“我们村”,而不是“我”。 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总与全村570户百姓相关。而这样的改变,连管威自己都有些不信。
2014年6月份,管威成为龙场镇边沿村村主任,而在这之前, 他刚刚结束了近10年的农民工生涯,扔下了手中的砖头,他从沿海城市的工地上回到了边沿村。当时大家选他当村主任,他不干。“那么点儿钱,没意思。”
“你当吧,多少帮大家干点儿事,也发展发展你自己。”父亲觉得村官多少也是个官,多次劝说,管威终于接下了这个棒子,当上了边沿村村主任。
历经近10年的在外打工生涯,再回到家乡的这片土地上,成为一名村干部,管威才又一次正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在他打工的所在地浙江宁波,那里的村民过得比城里人还惬意,可是为什么在边沿村,村民们头顶太阳,脚压黄土,总也富不起来。
管威召集了村里的其他几个村干部,开始商量着村里产业发展的前途。这一商量,管威就开始忙碌起来,请专家来看,联系技术培训单位,和当地百姓沟通产业发展的路子……
2014年7月28日,这天,天气晴好,一大早,管威就起床了,脚上还踩着拖鞋,就蹲坐在自家的院子里,拿出电话挨个联系村民,联系车辆。十点多,全村近30个村民聚集到了管威家门前。几个村干部联系了几辆面包车拉着村民就出了门。
为了能够让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有新的变化,不再一年到头守在苞谷洋芋堆上,管威联系了水城县猴场镇种植猕猴桃的大户,准备带着村民前来学习。
这一学习,部分村民开始动摇,从水城县回去的当天晚上,管威就和村子里的其他5个人一起决定发展种植红心猕猴桃。终于在2014年12月份建立了龙场镇金阳红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
6个社员,120亩猕猴桃基地。如今,猕猴桃还没成熟,就已经有成都、重庆等地的商人打电话前来向管威订购。“一订就要20万斤。”原来仅仅6人的合作社也发展到了25人,村民们也渐渐加入到了猕猴桃种植当中,目前,边沿村已经种上了200余亩猕猴桃。
“脱贫最主要的还是思想。”说这话的时候管威信誓旦旦,不断的举出自己在外打工所见村民致富的例子。“真的,思想太重要了。”
笃信思想脱贫的重要性,管威当上村主任之后,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和村民交流。
管仕陪是边沿村的一户贫困户,多年来,管仕陪家都是在土地里刨着谋生,条件贫寒。前年,政府给当地贫困户每户5000元的发展资金,管威就着这个条件,上门做他家的思想工作。动员他家把这5000元的资金作为发展的本钱,种植猕猴桃,还向政府帮他们申请了免费的树苗和技术指导。
如今,管仕陪家的5亩猕猴桃树长的比合作社的还要好。40多岁的管仕陪时常去市场问猕猴桃的价格,每一次回来都会为自己算上一笔满意的账。
“今年,预计猕猴桃能够正式上市售卖,我们村的200亩猕猴桃至少能有16吨。”最近这几天,虽然猕猴桃还没上市,就不断有外面的客商打电话向管威订购。“威宁宾隆超市也向我们订。”
如今,在边沿村, 猕猴桃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次尝试。今年,边沿村将扩大种植面积,再种植500亩猕猴桃。“现在,村民们的种植热情比我还高。”管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