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07

食用菌撑开致富伞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7-06-07 阅读:196


食用菌撑开致富伞
——龙场镇大学生张毕华返乡创业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嘀嘀嘀……嘀嘀嘀……嘀嘀嘀……”
  凌晨5点,张毕华的闹钟准时响起,这接连不断的嘀嘀声打断了他的梦,惊扰了孩子的呓语,也开启了张毕华新的一天。
  张毕华随手关上闹钟,轻手轻脚的穿上衣服,披着外套就出了门。这时候天还没亮,风吹起他手臂上的一个个鸡皮疙瘩。张毕华随手用冷水洗了一把脸,在院子里找齐了装食用菌的小篮子,就匆匆往大棚赶去。他一边走,一边打电话叫醒工人们,走到大棚的时候,几个工人已经等在那里。
  “大家早啊。”
  “开始采吧。”
  这一年多来,这是张毕华和村民们打招呼最常见的方式,打完了招呼,几个农户和张毕华就开始了一天中的工作——摘菇。
  在采摘食用菌的大棚里,村民们采摘平菇的声音和笑骂的声音一点点扩散开来,吵醒了沉睡的天际,天一点点由黑变成了白。这时候,万家炊烟才开始四散开来,这个村子刚刚苏醒,而在张毕华的大棚里,早晨的工作刚刚结束。
  此时,大棚里生长的平菇已经成为篮子里一朵又一朵新鲜的准备售卖到龙场镇集市上的抢手蔬菜。用不了多久,这些新鲜采摘的平菇就会以5元到3元不等的价格全部售卖干净。
  张毕华往往坐在车旁边,把一个收钱的皮包绑在腰上,和来来往往的客人讨价还价,平菇卖出去,钱包鼓起来。他说话利落干脆,买卖生意灵活快速,一整车平菇总是很早就全部卖干净。更多时候, 是他母亲在集市上售卖。
  若不是村干部说起,我很难相信这样一个皮肤黝黑,在集市上和客人讨价还价,做生意毫不含糊的28岁小伙是一个大学生。
  用时下的网络词语来说,他非常接地气。既能够用非常不错的普通话和外地人聊天,也能够非常接地气的扎根到土地了。用百姓的话来说“这孩子不飘”。
  而在张毕华父亲的心里,他的这种“接地气”成了父子两人躲不过去的矛盾。
  父亲总觉得,他大学毕业的儿子,怎么样也要考个工作吃上公家饭才算是有出息。而张毕华的选择,总让老人不解,一气之下,父亲外出打工去了。
  说起这些事,张毕华有些无奈。早在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读书的时候,张毕华就在心里打定了注意,以后回乡,要发展属于自己的事业。
  2011年毕业之后,张毕华回到家,那年他22岁。和大多数毕业大学生一样,他开始考公务员,在各种地方奔波,在各类公务员考试的书本中奋战。父亲眼巴巴望着他,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够考取一个编制内的工作。
  在历经几次失败之后,张毕华开始尝试新的就业方式——创业。他养过鸡,养过猪,也自己卖摩托车、修摩托车……
  在尝试了各种不同的创业方式之后,2012年,张毕华终于背起了离乡的行囊,前往了广州,在那个人来人往的大都市里,张毕华学会了如今他赖以生存的这门技术。
  “在外头永远不会有出路。”面对着他在外面东奔西跑的生活窘境,张毕华回到了家。开始和食用菌打起了交道。
  而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毕华所做的事情就是做实验。
  每天早晨起床,张毕华就开始把火烧好,把锅准备好。把所购买的蒸料按照不同的比例配好,放到甄子里面蒸,一锅又一锅,一次又一次,尝试了一年多。父亲看不懂他的这种坚持,也理解不了他的这种“浪费时间”究竟为何,终于对他失望而外出打工。
  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毕华天天起床就是尝试不同的配方,尝试不同的方法,能够蒸出符合标准的食用菊,连续砸了6万多块钱在那一口又一口蒸锅里之后,张毕华成功了。
  用前期创业的钱,他向村民们租地、建大棚、招工人,终于把属于他自己的食用菌基地建立了起来。在龙场镇,这是第一个。
  如今,历经一年多的持续实验,和一年多的投产售卖,张毕华的食用菌基地终于走上正轨,他大棚里生产的平菇成为龙场镇市场上不可或缺的新鲜食材。如今,张毕华租赁的20亩土地上,搭建的三个大棚每年有近15万元的收入。
  如今,张毕华的三个大棚里,6个当地百姓成为长期稳定的工人,每人每天平均70元。“政府现在提倡带头致富,有政府的支持,我保证能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