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09

翟二哥的民生梦想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7-06-09 阅读:200


 翟二哥的民生梦想
——村支书翟贵平带农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夏天是西瓜放肆的季节,也是猴场镇街上村最为热闹的时候,西瓜熟了,四方游客渐次闻声而来。这个藏匿于山间低谷的村子一下子热闹不同往日,村民们把合作社里的西瓜一车一车运到212省道旁,一天下来,头上的汗都换成了腰包里鼓起的钱。
  翟贵平带着草帽,守在212省道旁,和来往的商旅游人买卖风声。
  这条路车流量非常大,翟贵平守着的这个西瓜摊,一天能卖出两千多斤西瓜,没有人来购买的时候,翟贵平就把挑选好的西瓜装在纸箱里头。这是客人早有预定的西瓜,装好之后,会有人来拉。
  而在另一边,三岔河流域的街上村140亩的西瓜基地内,村民们一边采摘西瓜,一边招呼前来就地购买的游客,累了,就抱着西瓜啃上几口,和来往的客人打趣聊天儿。
  这份热闹伴随着一个个甜爽的西瓜,打开了属于街上村别样的夏日,瓜果丰腴,腰包劲鼓。
  等夏日一过,按股分红。这里的“股”所指的是村民们所占的加入合作社的土地多少。2010年之前,“分红”一词在村民中是个陌生的词汇。现在,街上村的村民们从这个词汇中收获了经济的提升,也开始转变了务农的思想。
  正如翟贵平所期望的那样,在这个村子里,西瓜基地年年向好,不仅是村民收获经济的一条渠道,也渐渐打开了这个村子里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道豁口。
  当上村支书之后,翟贵平一直致力于转变街上村的发展思路。每每开村民大会,他都要唠叨上几遍,用简单的道理把“入股分红”“结构调整”等这些百姓并不熟络的词汇解释清楚。
  2010年,翟贵平牵头联系了村子里的16位党员,在三岔河畔种起了西瓜,成立了街上村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把三岔河畔的一亩亩常年遭遇雨水冲刷的地变成了一个个种植西瓜和蔬菜的大棚。
  7年时间,翟贵平带领着村民把这个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的西瓜基地变成村民们收获的沃土。有人在这里分了红,有人在这里学会了技术,有人在这里找到了工作。
  苏弟芬是合作社内的一个工作人员,以往的五六月,她都在沿海各个城市逡巡、打工谋生,打工的这些年,她错过了孩子的很多个六一儿童节。只有过年的时候,她才能收起行囊,回家里过个短暂的春节。
  “在这里打工可以照顾孩子,也能赚点钱用。工资虽不如沿海城市高,但是时间自由。”翟贵平的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大力吸纳周边的妇女、老人以及残疾人就业。目前,在翟贵平西瓜基地打工的残疾人有4个,近60岁的老人有6个。在西瓜基地内打工,他们每人每月有1200元的收入。
  目前,合作社参与的农户有246户,解决了街上村30余人、邻村20余人和10名残障、老弱人员的就业问题。
  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是当地百姓经济收入的福音,也是村民们技术发展的一个平台。
  自2010年猴场镇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翟贵平便积极的组织村民们学习,通过远程教育、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等方法将种植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传授给村民,提高了村民们的种植水平。
  为了让村民们更好的掌握种植技术,翟贵平还从浙江、山东等地高薪聘请专家,举办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发放科技种养殖资料和远程教育光盘等。不仅如此,翟贵平还组织部分百姓到贵阳培训,使村民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后,街上村村民们的种植技术提高了,有了技术,合作社的种植慢慢走上了科学化、高效率的模式,村民们的收入也在技术的支撑之上逐渐提高了。
  “一个村子,还是要有属于自己的支撑产业。”翟贵平当上村支书的时候,就在寻找属于街上村的产业门路,如今,西瓜不仅成为街上村的一张特色名片,也发展为猴场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一大亮点。民心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也被列为“地区土地流转项目子课题”,被威宁县委政府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成为县党建示范点、党员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基地。
  如今,这片曾经洪涝不断的土地,成为一片西瓜种植的沃土,入股的村民们每年都能在合作社分到3~5万元不等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