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12

收获感动

作者:浦永贵 时间:2017-06-12 阅读:20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威宁广大农村,初中很多优秀学子毕业升学,由于家庭贫困,无奈选择师范专业,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梦想。  
  我亦然。
  1989年初秋,仅凭一纸录取通知书,我欣喜而急切地跨入久负盛名的草海之滨,投身威宁民族师范学校的怀抱,从此抱定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有人说,人世间最难做的事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个人觉得,比这更精准、更高度的概括应该没有了。教师这一行业,不管世人玩味排几,亦不管是否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美其名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有一定的说服力。
  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我极虔诚地给自己定调:改变不了规则,就守规则。于是,我在QQ空间为自己励志“攻坚克难志不残,甘当蜡烛默默燃”。
  在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二十多年的教龄令我感悟到“天长地久有尽时,唯有育人无绝期”。退出时空的局限来审视这段人生历程,总的感觉是有苦有乐,绝大多数时间,付出了,就会有收获。
  时间定格在2017年5月13日上午,我有幸以一名委托监护人的身份,参加了威宁四中某班的“家长学校”培训会。培训会很成功,由班主任主持,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任教老师为主讲。对于这事,免不了要谈到管理学生的诸多问题和心得。其中,语文老师马美艺管理学生,帮助学困生改变现状的肺腑之言,推心置腹,推己及人。这一点,身为一名教师,我深有体会。在轻松而又凝重的培训氛围中,马老师列举了班上一位学困生,是如何从与她对抗,到通过交心谈心后如何感激她,再到课堂作文时如何吐露感激心声的事例。讲述过程,情到深处,马老师哽咽了,一句“我们老师,付出很艰辛,收获有感动”的朴实话语,震撼和感动了在场所有家长或委托监护人的心灵。
  回首往事,岁月悠悠。
  曾记得,1992年从威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我被分配到初中时的母校岔河乡岔河小学任教。那时,虽每学年度都任两个主科,每周有二十多节课,但面对学生们一张张童真无邪的脸和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想到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淳朴善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黄土地上劳作时,任由你如何倦怠,顿时便增添了工作的信心和力量。在农村,每当遇到学生或家长,那发自肺腑的质朴问候,让人倍感亲切。若逢赶场天,偶尔还会收到拒绝不掉的凝聚着学生家长心血和汗水的诸如洋芋、白菜、红豆等物品——这是物质上的感动。
  也曾记得,在岔河中学任教时,在乡政府驻地结嘎街上居住的我,看管门面的同时,经常把学生作文、作业、测验等带回门面批改。门前,回荡着妻和邻居们打麻将、搓怪噜、斗地主等抑或聊天侃地的欢声笑语;屋内,批阅着学生作文、作业、测验等的我间接共享了他们的乐趣。就这样,一两个小时过去,不知不觉中,批阅工作就完成了。由于自己平时工作认真,加之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及农村孩子的朴实、勤奋,可以自豪地说,教学质量得提升,课堂纪律烦恼少,有时甚至还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这是精神上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