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12

竹林村脱贫记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6-12 阅读:21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73)

 
竹林村脱贫记
记者 陈武帅

  东风镇竹林村,是脱贫攻坚道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个2500人的村庄既无矿产资源,也不占区位优势,至今还有115户485人在贫困线上挣扎。
  让115户485人早日实现脱贫,这是驻村干部李民和村两委的庄严承诺。2016年初,在驻村干部李民和村两委的带领下,竹林村通过“三变”模式探出路、对症下药“医治村庄”,一系列脱贫举措让竹林村变了模样。
 
“三变”模式探出路
 
  2016年,竹林村岩脚寨27户贫困户在东风镇合作社商会帮助下成立合作社,投资70余万元创办肉牛养殖场。按照7∶2∶1的利润分成模式,其中70%为股民分红,20%为合作社发展资金,10%为村集体资金,惠及群众105人。
  苏远忠是养殖合作社成员,也是精准扶贫户。苏远忠说,竹林村土地贫瘠,但有天然草场家家户户都喂养两三头牛,但不成规模。成立养殖合作社后,大家实行抱团发展,喂养西门达尔牛,除了成本每头牛每天可以赚30元以上,大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如今,竹林村以金融精准扶贫为契机、创办了东风镇竹林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养殖业,合作社目前已有2000只羊、800余头牛,一年下来就让93户289人贫困人口摘掉贫困的帽子。
  竹林村背靠广袤的荒山和草场,可以大有作为。2016年,竹林村通过招商引资和毕节市种植刺梨的老板签订了1000亩的刺梨种植项目,村民以自己的土地、劳动力为股份,老板以提供种苗、技术为股份,并保证保底收购,按6∶4的方式进行利润分成,群众占60%,老板占40%,合同签订15年。
  陈进是竹林村返乡农民工,看到竹林村发展的前景,他毅然从广州返回家乡参加合作社养殖。采访时,他正在科学养殖孵化基地喂养种牛。
  “我在养殖场当技术人员每月有3000元工资,年底还可以参加分红,又能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陈进乐呵呵地说。
   “三变”模式让竹林村彻底变了模样。
 
对症下药“医治村庄”
 
  千帮扶万帮扶,不如帮扶一个好支部。一个好的村支部,就是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在驻村干部李民和竹林村两委谋划下,竹林村制定了《值班制度》、《小组长考核制度》、《民事村办制度》等,每天有一名驻村干部、一名村干部参与值班,确保村办公室卫生干净整洁、确保群众有事找得到地方办、找得到人办。
  此外,竹林村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把农村滥办酒席、乱堆乱放、护林防火、治安维稳等纳入村规民约,有效整顿了农村的不良陋习,美化了村容村貌。 
  竹林村还把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扶贫搬迁工程,金融扶贫工作带进田间地头,在走访的同时把党的惠民政策带给群众。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如今竹林村满山遍野种上了刺梨和核桃树,上千亩的经果林在微风中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竹林村修通了通村油路,修通了通组路、串户路,打通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我们为竹林村积极争取了 ‘一事一议’项目、经果林发展、道路周边绿化等,村两委会议上大家商讨提出了竹林村环境综合治理的方案,竹林村会越来越好的。”李民在驻村日志里这样写道。
  走特色发展之路,让竹林村不仅青山绿水春常在,还要让贫困群众摘掉贫困的帽子,如期实现脱贫致富的承诺。——这是竹林村的远景规划,也是竹林村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