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13

迈过贫困这道“坎”

作者:马勋华 时间:2017-06-13 阅读:210


 迈过贫困这道“坎”
——石门乡脱贫攻坚工作侧记
通讯员 马勋华


  众所周知,石门乡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乡镇,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艰中之艰,难中之难,是脱贫攻坚大决战中的一块硬骨头。
  经过短短一年零七个月的脱贫攻坚,石门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末的6734元上升到2016年末的7617元;贫困人口从2015年末的1756户6791人下降到2016年末的1475户5576人;4900户18551人用上了自来水、电网改造完工,群众用电稳定、修建各类道路231公里,率先在全县实现村村通油(砼)路…… 
 
“三鞋干部”迈过精神疲软的“坎”
 
  以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石门乡干部普遍懒、散、慢、浮。如今,广大乡村干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极投身于决战贫困主战场,“晴天下队穿胶鞋,雨天下队穿水鞋,进城开会穿皮鞋”,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三鞋干部”,“三鞋干部”成了石门乡脱贫战线上的干部形象。这些“三鞋干部”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政策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加速补足发展短板,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众多“三鞋干部”因地制宜,巧借外力,引入新产业,提升老产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实现村村有发展项目、户户有致富门路。正是石门乡“三鞋干部”的出色表现,通过“三进三增”的石门方法,改变了石门乡的贫困落后面貌,改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迈过了精神疲软的“坎”。
 
“三级自治”迈过管理滞后的“坎”
 
  村民委员会管理服务半径过大,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不了群众需求,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村民小组开展服务,但村民小组覆盖多个自然村寨,内部利益关系协调困难,村民小组长一人当家不服众,这是石门乡管理服务中的痛点。
  如何有效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脱贫攻坚?石门乡党委结合实际,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撤销村民小组长,依托自然村寨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采取群众直选方式选出3-5人组成“班子”,遵循“一事一议”、民主约定的运行规则,配合村支“两委”,抓好本村寨的公益事业建设、生产生活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治安群防群治自管自治工作。
  在“自管委”内,把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10户左右农户捆绑为一个发展主体,形成 “十户一体”,并选出1名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热心公益的村民作为中心户长,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带动内部实现生产联产、卫生联保、公益联合、诚信联建、治安联防、新风连育。鼓励“十户一体”整合土地、资金、人力、技能等资源,入股企业或领办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养殖、特色养殖、交通运输、建筑家装等产业,带动村民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联手致富,解决了“单兵作战”规模做不大、效益提不高、收入不增加的难题,实现产业共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一年多来,石门乡共组建“自管委”116个,组建“十户一体”486个,实现了村寨全覆盖、贫困户全覆盖。通过探索以党支部为核心的“三级自治”,石门乡的村级基层组织体系更加完善,群众自治能力显著增强,1800余件小事在“十户一体”内解决,500余件急事在“自管委”内解决,120余件难事在村委会解决,初步形成了村“两委”揽全局、“自管委”挑重担、“十户一体”聚合力、人民群众齐参与的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抱团发展新格局,推动脱贫攻坚步入快车道。“自管委”变“村民组长个人管理”为“村民共同参与管理”,让乡村干部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腾出精力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乡热村冷组淡”的工作局面。
 
“五个强化”迈过组织软弱的“坎”
 
  针对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软弱、基础脆弱、经济薄弱”等问题,石门乡精准问诊,聚焦问题,瞄准短板,重点抓好“五个强化”。
  强化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队伍,做到有能人谋事。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随着各类项目建设的突飞猛进,村级事务成倍增加,为了适应石门建设需要,石门乡党委放宽视野、拓宽渠道,大胆选拔年纪轻、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协调能力强的机关干部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人选,真正把能干事、愿干事、想干事、能干成事的人选到村级班子中来,建立优秀干部往基层走的用人导向。目前,12个村(居)中,有9个村党支部书记是机关干部。同时,每村开办村级食堂,驻村干部、村干部、第一书记实行“四个在村”管理,即“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值班坐班在村、全程为民代办服务在村”。 
  强化改造升级村组织阵地,做到有场所办事。按照黔西北民居风格和“十个一”建设标准,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2个。每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集党务、村务、医务、商务和事务于一体,做到以用促建,建管用相结合。
  强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到有财力做事。按照“逐年扩大试点、定时定村突破”方式,因村施策,做到“一村一研判、一村一方案”,通过产业发展型、资源利用型、股份经营型、区域带动型、异地置业型“五种类型”,整合资金,消除“空壳村”12个。 
  强化稳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做到有激情干事。全面落实每村2万元村级运转经费。在县财政为村干部正职每人每月核发2000元、副职1500元基础报酬的基础上,石门乡挤出自有资金每名村干部追加考核资金500元,村干部正职每月报酬2500元左右,副职2000元左右,为每名村干部缴纳384元养老保险。按照标准发放离任村干部补贴,既解决了离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又提高了在任村干部的积极性,让村干部退有所安,老有所养。
  强化后进村整改提升工作,做到有机制管事。按照精准分类、精准施策、精准评估“三个精准”思路,探索建立“三管机制”(基层组织“星级管理”、农村党员“积分管理”、村居干部“考评管理”),推进后进村整改提升工作。12个村(社区)中,评比出“五星”党组织9个、“三星”党组织2个、“一星”党组织1个,并在“五星”党组织中择优表彰了2个“十佳示范村(社区)”;421名农民党员中,评比出“先锋党员”5名、“优秀党员”10名、“合格党员”401名、“警示党员”5名。“三管机制”精准地把村级党组织、农村党员队伍和村干部队伍建强。
  “打好石门乡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石门乡广大干部职工夜以继日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真心实意和贫困群众一块苦、一块干,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力度、更快的步伐谋创新、求突破。”石门乡党政负责人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