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村“响”起来
作者:岳刚 王群 时间:2017-06-15 阅读:359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74)
响水村“响”起来
——牛棚镇响水村产业发展侧记
记者 岳 刚 通讯员 王 群
近年来,1300余人的牛棚镇响水村紧紧围绕“村容村貌好、基层组织好、民主管理好、社会和谐好、乡风民风好、遵纪守法好”目标,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通过发展烤烟、核桃、苹果、大棚蔬菜等农业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产业特色突出、村民和谐、生态宜居家园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2010年前,响水村经济条件极差,292户人家只有20余户住得起平房,算是村里的‘大富’人家,其他老百姓脱贫无望,住的是传统的土坯房,生活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村支书李朝文深有感触地说。
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烤烟种植,是一项经济效益回收快而可靠的“短平快”热门致富项目。在响水村,就适宜种植和发展,烤烟种植已经成为了该村众多烟农乐于接受的一项可持续发展产业,对于巩固和振兴响水村的“三农”经济,优化其社会经济形态,发挥了明显的功能和作用。
“去年种了近40亩烤烟,除去肥料钱等开支,纯收入有15万元。”响水村村民邓坤坤兴奋地说。
“以连片种植为基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烟农增收为目的,传统产业烤烟已经成为响水村群众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村主任马永如是说。
2017年,响水村种植烤烟2300亩,可为全村创下纯收入近300万元,将全面启动小幅扩面、大幅提质,做优、做强、做精传统烤烟产业,纵深推进全村百姓创富,以减少低收入困难户。
村支书李朝文说,从2011年到2017年间,这里的种植烤烟收入十分可观,2013年时种植户人均年收入就达7100余元,90%的创收就是全靠种植烤烟。
两种“金果果”助农增收
响水村土质属“耳巴泥”,十分适宜种植苹果,以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受限,但该村名叫“响水”,水资源较为丰富。近几年来,该村立足资源禀赋,全力做大做强苹果产业,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的扶贫之路,形成了“苹果大产业,农民大脱贫”产业扶贫模式,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民的稳定脱贫,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目前,响水村苹果种植面积达2100亩,其中有600亩已经挂果,丰收在望,将陆续产生经济效益。
针对苹果销路,李朝文表示,将在政府的引导下,牵头办起合作社,带起果农找市场。
核桃产业发展也是响水村近年来成功走出来的一条致富路子,村民张才超在核桃产业这棵“摇钱树”上尝到了不小的甜头,他说:“我目前已经种了12亩,一共有500多棵,去年就开始挂果了,只要管理上细心点,核桃产量就一定逐年增加。”
在响水村,种植核桃超过10亩的村民已有十余户。“以前,我们村农户主要靠种玉米和洋芋传统的农业种植维持生计,收入微薄。现在,我们村不仅种了烤烟,还种上了苹果、核桃,收入很不错了。”村支书李朝文介绍说。
由于烤烟是响水村经济来源的主导产业,农户对核桃产业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本身种植核桃技术经验不足,发展核桃种植产业几年来,效果并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村里组织有经验的果农在田间地头开展培训。一位有10多年核桃种植经验的果农介绍:“什么时候定干截枝?怎样截枝?给核桃树浇水的时候,一般浇多少水合适?浇在什么位置?”农户们积极参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果农们平时还依靠电视、手机网络等平台,把管理技术记在心里,运用到实际中去。
如今,响水村的苹果和核桃已形成规模,初显经济效益,再用二至三年时间,两种农业产业将真正变成“金果果”。
大棚“钱”景亦可观
雨过天晴,空气清新。村民李德文正在自己的大棚基地里忙活,今年他规划种植的33亩大棚基地,种了15亩“三膜”马铃薯,18亩蕃茄。
李德文很有生意经,种植的“三膜”马铃薯一个不卖,全部加工成薯片,销往昭通和威宁。他说:“加工成薯片,虽然多点工序,但利润要高得多。”
李德文以前种过西瓜,一亩可以创收6000元,后来他发现种蕃茄效益更佳,于是改种蕃茄,一账算下来,每亩多创收2000到4000元,种蕃茄的甜头远远比西瓜好得多。现在,他大棚里的蕃茄长势良好,再过半个月就可以上市了。
“今后,响水村将逐步壮大农业产业规模,充分利用有利的水资源,干群一条心,不断创新扶贫产业,不断开拓致富新路,多种产业协调发展,争取在两年时间内全部脱贫,让全村老百姓奔向小康。”李朝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