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身子弯下去 把民意听上来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7-06-20 阅读:1347
把身子弯下去 把民意听上来
——记迤那镇文昌村党支部书记赵伟
记者 沈光勇
赵伟,一个刚从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放弃了留用央企的高薪就业机会,选择了农村这片广阔热土,回到了养育他的故乡迤那镇,成为了该镇最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当上了文昌村党支部书记。
迤那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16个村(社区)换了8个党支部书记,赵伟就是其中一个。他去年从贵州大学毕业,参加选调生考试录用后到迤那镇工作,随后任文昌村党支部书记。
他奋斗在脱贫攻坚战场一线,把自己的青春化作春泥,用自己的行动带领群众不停地奋斗在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执着追求,胸怀群众,敢想敢干,精气神足,眼光长远,让该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夯实。
破题:在急需的地方干及时的事
“当时,在文昌村党员群众会上,宣布我当村支书时,我这个全镇最年轻的村支书,清晰地感觉到现场那种由惶惑与不信任引发的躁动与议论。”赵伟说。
因为太年轻,因为刚毕业,又不是本村人,又属于“空降”,又没有基层工作经验……赵伟理解全村党员群众溢于言表的那份担心,深知要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成了他的村官之路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
为破解难题,他认真践行“进村组增强感情、进农户增加收入、进田间增进和谐”的“三进三增”工作方法,用半个月的时间,走遍全村所有的村组和农户,从厚厚的民情日记中,将群众最期待、生产生活最急需、反应最强烈的内容筛选出来,建立了支书承诺台账,在全村进行张贴公布。
随后,赵伟不停地奔走于镇里和县里,汇报情况、争取资金、协调项目。耗时3个月,涉及青松、文昌、河边3个村民组的产业公路建设项目启动,这条路总投资30万元,长7公里,完工后200余户群众“种地难”的问题将得到解决;总投资 25万元,容积2000立方米,涉及青松、保罗、坪子3个村民小组的山塘治理工程启动,建成后周边110户421人的“饮水难”、“灌溉难”问题将得到解决;总投资14万元的2个移动通信基站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村内“通讯难”的问题将得到全面解决;为全村9户特殊困难家庭落实了农村危房改造,贫困群众“住房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渐渐地,在项目施工现场,在群众会上,在村头路尾,在田间地头,“赵支书”的称呼多了起来,“找赵支书”询问的多了起来,主动 “拉家常”的多了起来,各种“点子”、“主意”和笑声也多了起来,终于成了村民们心里的“自己人”。
谋篇:摸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希望之路
“海拔高,土地瘦,分散种,单产低,投入高,产出低”,这是特殊地质地貌环境对文昌村农业发展的一大阻碍。
“种完土豆种玉米”,单一的产业结构致使文昌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缺乏重要支撑点。为改变这一现状,有效推动全村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他动员村“两委”成员,以新的理念谋划农业,以新的模式发展农业,以新的作风服务农业,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为统领的多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特色产业体系。
经过市场考察、种植环境调研和村民种植意愿的了解,2017年在文昌组、河边组和青松组动员212户落实精品苹果种植700亩,在坪子组动员108农户种植万寿菊380亩,在保罗组和河边组动员184农户种植优质马铃薯619亩,在青松组动员104农户种植375亩烤烟。
这样一来,以精品苹果、优质马铃薯、万寿菊和高原烤烟为“四原色”村级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改变了结构单一、品种老化、效益低下的种植模式。
据测算,此次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给该村群众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1000元以上。
改变:“三级自治”带来“连锁反应”
一年来,赵伟带领村党支部积极贯彻落实县、镇发挥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创建村级三级自治体系的各项工作要求,探索建立自管委,学习借鉴“十户一体”,综合创建了村级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委会+自管委(合作社)+十户一体”三级自治体系,同步建立“村支部+自管委(合作社)党小组+十户一体党员示范户”基层党组织体系。
这一动作,解决了文昌村管辖半径过大,组织群众难、发动群众难、政策宣传难等问题。
截止目前,全村共撤销5个村民小组,依托自然村寨组建5个自管委,23个十户一体。其中,发展型十户一体有6个,通过强带弱,富带贫实现抱团发展,由单兵作战转为兵团作战,从此发展不再单打独斗。
在“三级自治”创建过程中,赵伟注重抓好村党支部这个核心,领导和推进“三级自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三级自治”依法开展自治活动;注重抓好村委会这个关键,充分发挥村委会在“三级自治”中的领头雁作用;注重抓好自管委这个主体,有效缩小管理半径,打通村民自治神经末梢,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注重抓好合作社这个纽带,帮助建立文昌村扶联生猪养殖社和壮壮种养殖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对内进行帮带,对外接轨市场,带领群众脱贫,形成“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注重抓好“十户一体”这个触角,让群众紧紧抱在一起,像一个大家庭,联系群众更密切,服务群众更直接,有效解决了农村环境卫生、文明新风、邻里互助、治安联防、矛盾化解、抱团发展等老大难问题。
感悟:实干是村官的第一要义
实是群众所想、事业所求。工作实,才会“眼睛向下”,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才会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发展“慢”的症结,找到发展“快”的措施,抓住突破口和切入点;才会做出实绩、取得实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凝聚群众的智慧力量,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干是群众所望、使命所系。在决战贫困、同步小康征程中,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容不得见事迟、行动慢,容不得徘徊观望、懈怠折腾。抓不住机遇,用不好有利条件,解决不好发展中的问题,农村就没有出路,农民不会答应。
逼人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只要努力去干,就算没有区位优势也能“借船出海”,就算资源不足也能“借鸡生蛋”,就算环境欠佳也能“借力发展”。
实干,只有赵伟这样的村官,才会有以上深刻感悟。不但如此,在对未来的展望中,他还巧借“娘家人”的力量,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村庄。
一年来,该村一直得到赵伟母校贵州大学的关心和支持,并借助贵州大学的农业农村学术优势,为文昌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争取学院帮助完成文昌村发展规划。争取贵大农学院帮助培训一批农村种养殖专业技术人才。借助贵大众创空间平台,加大对文昌村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赵伟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深度融入迤那镇“枢纽型中心城镇创建”,牢牢把握“发展产业增收入、转移就业拔穷根、学比赶追扶志气、精准施策挪穷窝、整合资源强基础、健全保障兜底线”六大举措,立下“愚公志”,结下“血脉亲”, 促使村容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赵伟致力于村容村貌建设,“看山见水、错落有致、特色鲜明”的文昌民居景观,“道路整洁、水电便捷、通讯快捷”的文昌生活景观,产业布局合理、增收方式多样的文昌致富景观正在逐渐形成。
赵伟,一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正在脱贫攻坚的广阔天地中,永葆一颗真心、永存一份激情,干出了自己的人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