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22

马祥心买马卖马记

作者:马召凤 卯龙艳 岳刚 缪轲 时间:2017-06-22 阅读:33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75)
马祥心买马卖马记
——新发乡海子村水利工程建设惠民生
记者 马召凤 卯龙艳 岳 刚 通讯员 缪 轲


 
2015年11月 :双肩背水
 
  11月,新发乡雨水渐少的季节。
  自11月起,饮水问题成为村民们最为担忧的事。因为这时候,天上不下雨,地上水渐枯。
  到这个季节,马祥心起得比其他时候要早得多。一般,她早上六点左右出门,背着水桶从山上走到山下出水的地方,差不多七点,天刚露白,她能在这个时候走到当地一个叫做“野没角”的地方取水。此处为当地35户百姓取水的唯一水源点。11月份之后,每日早晨,这里成为村子里最为热闹的地方,村民们把水桶排好队,就站在一旁吹牛打趣。
  马祥心七点过十分来的,八点多的时候才轮到她打水。她穿着水鞋,蹲在水井边,用瓢子往塑胶桶里装水,用了十多分钟,她那个能装50斤水的大桶才装满,刚一站起身,由于下蹲的时间太久,她已经双脚发麻,差点就跌倒在地。稍事休息之后,她用绳子捆好桶,才慢慢沿着来时的路往回走,回到家已经将近九点半。这么算起来,这一桶水,她用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
  50斤重的塑胶水桶压在她身上还是有些重,马祥心51岁了,身体已经不如从前,一趟下来,她已经累得气喘嘘嘘。但是一想到这一桶水能够勉强供应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她满足的笑了。几十年来,她从山这边到山那边走了无数次,有时候,丈夫和儿子也会和他一起去背。
  在海子村,喝水问题向来都难。 这里的村民一开始用肩膀背水,后来,大家都买了马匹。一匹马每次能驮100斤水,走路的速度也更快。马祥心家嫌马太贵,而且喂养的成本高,这么多年一直采用人背的方式维持着一家人的用水问题。
  回想小时候喝水的艰难,村民李福刚直感叹,“水贵如油”。正是因为缺水,挑水成为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要学会的技能。但是,由于山路陡峭,一担水往往回家就只剩下半担了。为了节省时间,方便运水,在海子村,百分之九十的人家一度都喂养了马匹。
 
2016年2月:买马驮水
 
  今年,马祥心家得到了政府一万三千元的住房补贴,加上儿子在外头打工所挣的几万块钱,老两口决定好好盖上一幢大房子。在新发乡,百姓把房子的多寡和建设的好坏当成幸福生活的一大重要标志,有了钱,先盖房。一路采访,沿途多处地方人迹罕至,偏山独户,却在不傍公路,不靠集镇的地方立起了一栋三四层的房子。
  决定盖房子之后,盖房所需的用水成了大问题。如果依然用人背的方式供应盖房和生活用水,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现状。马祥心全家一商量,还是决定买一匹马。
  2016年2月,马祥心家从集市上花费了4000元购买了一匹马。这匹马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山与山之间来回奔波,满足他们一家盖房子和生活的所有用水。
  如今,一栋四层的房子已经有了模型,只需粉饰墙面和订做门框,一幢四层的房子已经呼之欲出。
 
2017年4月:卖马,饮自来水
 
  今年4月,马祥心家卖了马,而这一次,他们既不用马驮,也摆脱了人背的苦恼。开始从自来水管里拧出水来用。
  对于多年来遭遇喝水难的马祥心一家来说,这样的改变来的太过突然,她常常无法习惯。有时候早上七点多一下醒来,以为自己错过了背水的时间,急急忙忙起身,走到院子里,看到立在那里的水龙头,才放下心。
  “我一拧开水龙头,水就哗哗哗淌起来了。”
  和马祥心家一样,李树英家今年也卖了马,他们家长期采用马驮的方式满足用水问题。
  2016年底,海子村开始探索解决村民饮用水困难的问题,利用光伏供水的方式,把山脚下村民长期的饮用水源输送到百姓家。
  今年4月,在村民们忙忙碌碌的在地里头挖完坑、埋下水管之后,那一股清幽的从山脚下流淌上来的水流进了李树英家。这水来自山脚“野没角”,平日里,他们需要起个大早,花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喝的水,现在流进了家门。
  新发乡缺水。多年来,喝水问题是当地百姓的心病。随着近年来全县民生工程的推进,新发乡探索了一条电力供水、重力供水、光伏供水以及小水窖供水相结合的供水办法。在全乡范围内,根据实际条件选择供水办法,并资助百姓修建小水窖供应应急供水。几种不同的供水方式结合起来,基本解决了全乡5万多百姓的生活用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