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22

致富不忘众乡亲

作者:岳刚 卯龙艳 缪轲 时间:2017-06-22 阅读:861


 致富不忘众乡亲
——记新发布依族乡致富带头人余近才
记者 岳刚 卯龙艳 通讯员 缪轲

  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新发布依族乡开兴村村民余近才、余绍友、施辉进三人虽不是亲兄弟,但他们齐心创业、带领左邻右舍共同致富的精神却比亲兄弟的感情还要感人。

※※艰辛的打工路※※
 
  2014年以前,余近才在威宁找不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心中百感交集。一狠心,便拖家带口跑到陕西给别人当工人修路。他现在回忆那些艰苦的打工日子还有些后怕:“给别人打工真不是滋味,就像给人家当牛马使,感冒了还得坚持上班,否则就要扣工资,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只能挣三万块钱,除去吃住已经所剩无几,而且没有安全保障。”
  2014年6月,余近才从陕西辗转到重庆打工,在一家养猪场里当工人,每月工资2600元。近一年的时间,余近才一边给老板养猪,一边认真摸索学习养猪技术。因为工资低,2015年5月,余近才又跑到外省去打工,一晃又是8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漂泊不定的时间里,他省吃俭用,手里有了几万块钱的积蓄。
  2016年4月,余近才实在苦不起了,便打电话把也在外面打工的邻居余绍友和施辉进叫回老家,决定商量合伙干一件“大事”——养猪!三人不谋而合,决定共同出资饲养生猪。

※※返乡创业路※※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人都把自己几年打工挣来的钱全部拿出来办养猪场,资金还是差了一点,余近才又跑到乡里的信用社贷了5万块钱。就这样,注册资金为30万元的“威宁县新发乡开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花落开兴村施家院组。
  圈舍建起了,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余近才揣着14万余元钱到他曾经打工的重庆荣昌养猪场购买了40头能繁母猪、2头种公猪,42头仔猪在开兴村“安家落户”。
  余近才说:“我们是新发乡第一家养猪场,一定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把它管理好、经营好,给乡亲们做个榜样,让大家开开眼界。”
  从建猪舍、通水通电到跑市场,三人各自发挥自身特长,相处也十分融洽。
  谈及管理技术,余近才心里最为清楚,“要细心,预防为主,猪舍是很脏的,养猪过程中常会遇到母猪压死仔猪、仔猪成活率低等难题。为此,养殖场都建立了专门的母猪分娩舍,还有专门的保育栏,大大提高了仔猪的成活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会有回报。2016年,威宁仔猪价格在市场上走势十分可观,最高价可达30元一斤,优良的仔公猪可达130斤一头,最小的一头也不低于20斤。当年12月,余近才三人的养猪场的第一批仔猪出栏销售,100余头仔猪创收13万余元。
  看到第一笔收入,余近才三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余绍友告诉记者:“第二批仔猪就在近段时间内出栏销售,虽然价格不及去年,但利润也还是令人满意的,不会低于15万元。”
  问及现在和以前,三人都持一个说法,没外出打工之前,全家人就依靠传统的种植包谷洋芋,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口袋里装着的钱超过100元的几乎没有;而打工的时候,劳累成疾,差点把人都废了。而今办了养猪场,条件彻底改善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修到了公路边,生活水平提高了。
  余近才说,现在还不能“分红”,要把赚来的钱继续扩大养猪场规模,再发展,再壮大。

※※致富不忘众乡亲※※
 
  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是富。
  余近才告诉记者,他自己是村里的“自管委”主任,自己帮不上周围父老乡亲什么大忙,只能把养猪场里能繁母猪免费送给一些困难户,希望能带领他们一起脱贫致富。但是,受帮扶的老百姓必须精心饲养他免费赠送的能繁母猪,管理技术、种猪配种等由开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全部免费跟上服务。
  开兴村村主任李章学介绍,该村村委会以“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抱团发展模式,采取各种村集体发展方式,带领村民共同脱贫致富,余近才就是在开兴村首个树立了典型。
  余近才的猪不能白送,免费送给贫困户后,受帮扶对象在母猪产仔后,又要拿出一头能繁母猪免费给下一位需要帮扶的贫困户,以此类推,达到众多贫困户都能通过上一家免费送的一头能繁母猪增加经济收入。这种一帮一的持续帮扶方式,有效地带动了一部分村民及时脱贫。
  余近才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养猪产业,只要有人来,我就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成功的养殖经验传授给他们。” 
  “近才是个有本事的人,自己富了还时刻惦记我们这些乡里乡亲,我们回去后肯定向他看齐,努力搞好产业,争取今年摘掉贫困户的帽子,不辜负他的好意。”领到余近才赠送的小猪仔后,村民苏弟兴这样说道。
  “只有努力才能脱贫、只有实干才能致富、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关键是要树立我们自己脱贫攻坚的信心,提高脱贫致富的自觉性。”村主任李章学如是说。
  余近才等人不等不靠、创业致富的真实事例将会在新发布依族乡产生更大的动力,营造更加浓厚的社会氛围,助力该乡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