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23

布依水乡里的针针记忆

作者:卯龙艳 马召凤 岳刚 时间:2017-06-23 阅读:384


 布依水乡里的针针记忆
——记新发布依族乡花园村 “毕节名匠”赵万芝
记者 卯龙艳 马召凤 岳刚
 
赵万芝(左)正教村里的姑娘做刺绣

  一根根细针在赵万芝的两手间来回跳动着,颜色各异的花线在布料上不停地舞动着,一旁看的人早已眼花缭乱,却只见赵万芝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绣什么花样,配什么颜色的花线,她早就胸有成竹,手里的针一落布,形状各异的刺绣便慢慢成型。
  “绣了几十年的花了,什么针法技艺早就烂熟于心。”63岁的赵万芝老人笑着说。
  赵万芝老人家住新发布依族乡花园村发子沟组,从政府开车到她家要两个小时左右,现在村里的通村公路修成了水泥路,交通便利,出行也方便了很多。
  “以前路没修好的时候,村里就几条泥路,雨天一下脚泥水就漫到脚脖子,村里人很少出去。”赵万芝回忆。
  花园村辖花园、发子沟、大湾子、检槽4个村民小组,全村215户1076人,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683人,占全村人口的63.4%,是新发布依族文化保留完好的村寨之一。
  花园小河在山脚绕着花园村潺潺东流,山间绿树成荫环抱着这个干净整洁的小村庄。
  在花园村,几乎每个布依族妇女都会做刺绣,做的刺绣好坏也成为评价一个布依族妇女有无才能的重要依据之一,在这些妇女中,获得“毕节名匠”称号的赵万芝更是佼佼者。
  走进赵万芝家,只见她家的墙上挂着很多大小不一的奖状,奖状用玻璃纸精心装裱着,显示出主人对这些奖状的重视。走近细看,有“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毕节名匠’获得者” “2011年‘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毕节名匠’获得者”“2016年威宁‘锦绣计划’培训优秀奖”等奖状。
  对于赵万芝来说,这些奖状不仅代表着社会对她刺绣技艺的肯定,更是她的骄傲。一直以来,花园村的布依族文化都鲜有人知,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家乡的文化传播出去,这是她获最开心的事。“2013年的时候,我还去重庆参加过比赛,当时没有获得奖项,但是那边的人一看我们的刺绣那么好看,服饰那么独特,都来抢着买我们的衣服和手工艺品。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这边的东西,喜欢我们布依族的东西。”
  布依族寻水而居,喜欢干净整洁。体现在刺绣服饰上,喜爱选用白、黑、青、蓝等淡雅的布料为底料裁剪服饰,同时在衣领、衣袖和前襟用颜色多样的彩色花线绣上图案,以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据赵万芝介绍,花园村布依族在刺绣中使用的针法有平绣、挑绣等,或以线条的疏密深浅互相映衬,或以彩线的配色勾勒图案,图案花纹富于变化,以各种花草为主,其中星宿草、牡丹花是布依妇女在刺绣时最爱选用的图案,选好图案后,刺绣者可以按图案需要和自己的经验决定针法的使用和颜色的搭配。
  15岁开始跟着自己的母亲和村里年长的绣花技艺高超的前辈学习刺绣技艺,花了几年时间,勤奋好学的赵万芝便掌握了布依族刺绣的技艺,开始自己做刺绣、裁衣服。
  “年轻的时候绣花做衣服都特别有劲儿,白天放牛喂猪煮饭,晚上点着煤油灯也要绣花,那时候好像是不知道累一样。”赵万芝乐呵呵地说。
  一般来说,布依族姑娘十多岁就要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待全部掌握了刺绣的技艺,也到了该出嫁的年纪,这时候刺绣手艺高的姑娘会得到小伙子更多的青睐。
  在谈恋爱时,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纯洁的感情绣织成一副副精美的图案,表达着少女热切的期盼。结婚后又把这份情思转化成对孩子和丈夫的关切,不仅分担着家庭的责任,更要亲手为家人刺绣做衣服。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贯穿着无数布依族妇女的一生,见证着她们的心灵手巧,述说着她们一生的故事。
  “我家老伴至今都还在穿我亲手给他做的衣服。”赵万芝笑着说。
  “年轻的时候,热恋中的姑娘都会给心仪的小伙子送绣花鞋垫和绣花鞋,以表达自己的爱恋之情。她当年送给我的那些鞋垫鞋子都漂亮着呢。”赵万芝的丈夫王裕光说。
  新发布依族的服饰没有款式之分,只要是未出嫁的女子穿的款式几乎都相同,由长衫、马褂、黑色裙子和白色围裙构成,出嫁以后会增加一个绣花的围腰和一件刺绣华丽的外套,同时头上的头帕由原来的绣花头巾换成青色的包布,包布长8米,开端逢上一根10米以上的细线用于固定头发。赵万芝介绍说,包布都是绕着头一层层慢慢固定而成,戴好一个包布一般要耗时一个小时左右。
  相比于女性服饰的复杂华丽,布依族男士的服饰要简单得多,一般头戴白色或青色的包布,身着长衫、上衣、马褂和裤子,加上一根蓝色的腰带,上衣的衣领处会做上刺绣,马褂沿边订上12个手工制作的纽扣。
  布依族的服饰简洁大方、颜色素雅,刺绣颜色艳丽,制作起来特别讲究,费工费时,赵万芝说一套服装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现在村里年轻的一代喜欢赶潮流,穿名牌,只在逢年过节才偶尔穿几次民族服装,懂刺绣的人更是越来越少,想起这些她就很难过,她希望将来喜欢布依族刺绣服饰的人越来越多,自己的民族文化能够保存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