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奔小康
作者:卯龙艳 任政新 时间:2017-06-23 阅读:250
一起奔小康
——哈喇河镇海外村致富带头人张才龙返乡创业故事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任政新
近日,在哈喇河镇海外村的种葱基地,随着夏日一场场雨水的沁润,基地内成片绿油油的小白葱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张才龙带着工人在地里除草、检查病害,忙得热火朝天,再过一段时间云南的收购商就会到地里收购小葱。
走在海外村的香葱种植基地田间小路,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翠绿连绵的葱海,一株株小葱的头上戴着一朵朵白色的葱花,十分引人注目。眼看上百亩小葱马上就可以上市销售,来自云南的客商也因为等着要小葱直接来到家门口收购小葱,30岁的张才龙心里美滋滋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喇河人,面对着山高谷深耕地贫瘠稀少,庄稼一年收来仅够糊口的现实,年轻时的张才龙毅然选择到外地打工。
“2013和2014年曾到浙江杭州的鞋厂打工,每个月的工资最高也只能拿3000多元,在那边吃住的开支很高,加上每个月还要往家里打钱供孩子上学,存不了钱。打工的日子不但吃了不少的苦,而且收入也不理想。”
挣钱少、工作累、不能照顾家里,打了两年工后,张才龙选择回家。“回家后经朋友介绍,我在黑石头镇开了一个米粉加工作坊,几年下来,生意慢慢有了起色,自己也有了些存款。”
在黑石头镇,张才龙和妻子起早贪黑、辛辛苦苦经营着米粉作坊,因他家做的米粉原材料地道、口感好,销路一直不错,附近乡镇的餐馆都喜欢从他家订购米粉,一年的纯收入有3、4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才龙发现了新的商机——种葱。“有一次去云南的亲戚家做客,看到他们那边家家户户都在种小葱,少的几亩,多的几十亩,因种葱发家致富的人家多得很,回家后我就想是不是我们这边也可以种葱呢。”
想到就去干,眼看种葱的前景广阔,而且威宁当时大规模种小葱的人很少,2016年张才龙把家里的生意交给妻子照应,自己专门到云南玉溪学习种葱技术。2017年年初,学到种葱技术回来后,张才龙就在老家海外村流转了100亩的土地开始种葱。
“我们村现在在外面打工的人比较多,所以闲下来的土地不少,我回来后就把村里闲置的土地流转过来种葱,同时还把村里没有出去打工的精准扶贫户带动来一起种葱,现在在我这个基地里做工的有20多户精准扶贫户。”张才龙介绍说。
流转土地,张才龙每亩土地给村民300元的流转费,不仅充分利用了海外村闲置的土地,村里的老百姓还可以到基地里打工每天拿到70元的工资,目前,在张才龙的小葱基地里打工的村民有20多个,他们多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
“我家的土地一直都是种玉米,每亩的产量最多也就是1000来斤,除去肥料钱、地膜钱和人工费,基本没有收入。今年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香葱,不仅有流转费,我们给他们干活每天还有工钱。种玉米收入太低,种葱还是好多了,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干。”精准扶贫户马敏帮说道。
再过十多天,张才龙种植的第一批白香葱就要收获卖到市场上了,得知海外村有小葱种植,从云南过来的客商早已提前来和张才龙洽谈收购小葱的事情。
董现忠是最早来张才龙的种植基地看小葱的云南客商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沿着小道查看小葱的长势。“张才龙他们种的这个小葱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品质很好,这种小葱在吃海鲜的地方特别受欢迎,沿着长江,从重庆到上海,还有广东等地,这种小葱都十分畅销。”
一路走,一路看,看到满山绿油油的香葱,董现忠说自己都不想走了,一心只想等着收购后把小葱拉出去才安心。董现忠表示自己每天可以拉3万到10万斤左右的小葱到市场上去,张才龙的种植基地种出的小葱品质卖相都很好,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货少了,才种了100亩,他希望张才龙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小葱的供应量。“他能种出多少,我就能收购多少。”董现忠笑着说。
据了解,张才龙种植的小葱每年可以种两季,第三季育种。平时最重要的是小葱的灌溉和管理,每天早上喷一次水,晚上喷一次水以及虫害防治。从种下到成熟3个月左右,成熟的小葱要保证长度在40到45公分之间,过长过短都不达标。
在葱地里,张才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产出小葱4000多斤,每公斤的市场价格在4元左右,这一季的纯收入预计有10多万元。
“如今销路也不愁,你看云南的客商也在这边等着要货,还嫌我们这里的种植面积小,我看到他们需求量也大,而且价格也不错,以后我们基地可能要扩大种植规模。”张才龙说道。
昔日的打工仔,如今靠着自己的努力不仅创出了一片天,还带领村里的老百姓一起探索致富的道路,看着地里的小葱长势喜人,销路也有了保障,小葱市场供不应求,张才龙越来越有干劲。谈及未来,张才龙说自己打算再多流转些闲置土地,扩大规模种植,同时带动海外村村民一起种植,把小葱葱苗发给老百姓,让他们自己种,给他们做技术指导,等小葱成熟时保底回收,提高老百姓一起种葱的意愿和积极性,带动更多的老百姓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