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志 誓拔贫穷根
作者:卯龙艳 马召凤 岳刚 缪轲 时间:2017-06-27 阅读:205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77)
愚公移山志 誓拔贫穷根
——新发乡龙滩村鏖战贫困侧记
记者 卯龙艳 马召凤 岳刚 通讯员 缪 轲
“龙滩村,手扒岩,飞鸟难着地,猿猴难攀登。”
“一时想起观音岩,眼泪双双掉下来。猴子爬坡拄拐棍,兔儿下坡穿草鞋。”
手扒岩、观音岩都在新发乡龙滩村,我们采访组还未到那里,关于她的歌谣却先入了我们的耳朵,让我们不禁对这个神秘的地方充满了期待。
越野汽车行驶在沿着半山腰开挖出来的公路上,透过车窗,来势汹汹的北盘江在山下发出阵阵“怒吼”,山上的碎石随时可能滑落下来,这是一趟充满惊险的路程。
一路下坡,穿过一座新修的石桥,再一路上坡,行驶到半山腰,我们总算到达早有耳闻的龙滩村。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龙滩村是一个典型的深山区村寨,全村232户1182人,总耕地2000余亩,人均耕地不到2亩;交通不便,全村只有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苦于没有致富的门路,种地只能解决温饱,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
耕地少、交通闭塞、老百姓缺少致富门路,这是龙滩村面临的现实。
近年来,龙滩村“两委”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发扬昔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全村老百姓谋求致富的道路。
“路没了,找出路”
曾几何时,得益于便利的铁路交通,龙滩村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提起内昆铁路宣威至六盘水段还没有改道的的日子,龙滩村的老百姓无一不怀念那段时间。
一条铁路绕村而过,老百姓走上十多分钟便可到最近的车站,出行从来不是难题。
“那时候日子好过多了,有铁路在,村里面谁家种出蚕豆、辣椒、桃子,用背篼装好坐上火车半个小时就能到六盘水,车费也很便宜,只要种的多的人家光卖蚕豆辣椒和桃子的收入就有近万元。”村里的老百姓介绍说。
8年前内昆铁路改道,途经农场镇和新发乡的路段改道梅花山,沿线的7个小站被弃用,龙滩村便在其中。
失去交通运输优势的龙滩村从此便失去了发展的优势和活力。砍倒家里的桃树开挖荒地,或者是离乡打工成为很多村民的选择。“前几年我们村出去打工的人很多,整个村年龄40岁以下的村民,差不多90%的人都在外面打工。”龙滩村村支书曹顺友介绍说。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龙滩村的老百姓感触最深。
2000年,曹顺友和村民紧抓新发乡大力实施通村公路建设的契机,吃干粮,住岩洞,修通了手扒岩段的公路,从此,龙滩去往六盘水、云南会泽、宣威的道路有了。
“铁路没了,我们就要找出路,总不能坐着干等”。这位已经当了30年村干部,带领老百姓冒死修路的老支书说道。
2016年,龙滩村通过“一事一议”项目修通了3.8公里的进村主路,结束了龙滩村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的历史。
据了解,龙滩村还有9.3公里的机耕道路正在改造中,改造完成后,老百姓的出行条件将得到大大改善。
路通了,龙滩的希望就有了。
种下“增收果” 脱贫不再难
走进龙滩村石榴产业示范园,一株株石榴树苗迎着阳光茁壮生长。
总种植面积1500亩,有的片区集中种植,有的则是老百姓各家零散种植,主要种植市场价格占优势的软籽石榴,建成后的示范园将成为面向威宁、六盘水、会泽、宣威,集种植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园内的石榴树2年后便可以挂果,龙滩村的石榴产业示范园是全村人勤劳的结果,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关键。
自2016年开始探索产业转型,龙滩村人就犯了难。重新种桃子固然好,大家都有种植管理经验,可成熟后的桃子保质期短容易腐烂,在市场上也卖不上价,种蚕豆的话大家又不愿意,亩产低,市场需求量小,种出来也不好卖。
看着龙滩村满山的野石榴树,大家突然想到既然野生的石榴都能在龙潭生长,为什么不种植石榴呢?
点子有了,剩下的就是考察调研。为此,曹顺友带着村民代表特地去云南会泽考察软籽石榴的种植技术和销售市场,并请当地的农技专家到龙潭考察。
软籽石榴对土壤要求不高,对温度和光照要求较高,龙滩村常年日照时间长,高温湿热,刚好满足了石榴生长的要求。于是发展石榴种植成了龙滩村人的不二选择。
产业有了,发展的思路有了,在外的“凤凰”也飞回来了,已经在外务工5年多的李正元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种了28亩石榴,还种了几亩辣椒,我常年在外打工,在外面的超市里见过这个软籽石榴,卖几十元一斤哩。我们龙潭村一直就有石榴树,所以种出的石榴品质肯定不差。现在路也修通了,只要好好管理,我相信在家也能挣钱。”李正元说道。
今年以来,随着村里道路交通改善,产业有了发展,外出务工的人也越来越少。“今年有几十户人家因为跟着我们种石榴没有出去打工了,只要村里有发展,能挣钱,大家还是都愿意留在家里。”曹顺友介绍说。
兴产业 谋富路
走在龙滩村的乡间路上,随处可见老百姓移栽辣椒苗的忙碌身影,几位来自威宁的技术人员正在指导村民栽种。
种了几十年的包谷,陆石柱家今年种了20多亩辣椒。“几十亩地,有我自己的,有一些还是给别人租的,全种上辣椒了。种包谷能有什么收入,一年到头,吃饱肚子就不错了。”
龙滩村海拔低,气候湿热,加上土地贫瘠,种不出洋芋,一直以来都以种植包谷为主,包谷亩产低,市场收购价低,老百姓想靠种包谷致富基本不可能。
2017年,龙滩村“两委”因地制宜提出发展辣椒种植的思路,与威宁的企业合作,按照“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威宁的辣椒企业按照市场的需求提供种子,同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村里成立的合作社安排老百姓种植,老百姓种的辣椒成熟后由企业按照每斤8毛的价格保底回收,采取订单式发展的方式,逐步推进龙滩村的辣椒产业发展,实现老百姓的多渠道增收。
“公司里来的技术员说我们这边种辣椒可以一年种两季,如果管理的好还可以种三季,这样下来,老百姓的地里一年到头都有出产的东西,还怕挣不来钱吗?”曹顺友乐呵呵地说。
在陆石柱家里的辣椒地里,忙碌中的他抽空跟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产3000斤左右的辣椒,每斤辣椒公司按8角回收,一亩地就有2000多元的收益,我家今年种了20多亩,就算只种两季,收入也比原来高多了。”
2017年,龙滩村种植辣椒600余亩,涉及的农户100多户,曹顺友相信随着辣椒产业的慢慢发展,将来愿意种辣椒的村民会越来越多,产业兴了,老百姓脱贫就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