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洞社区脱贫记
作者:陈武帅 喻飞燕 时间:2017-06-28 阅读:18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78)
穿洞社区脱贫记
记者 陈武帅 通讯员 喻飞燕

穿洞社区种植的西瓜
奔腾的三岔河蜿蜒而去,郁郁葱葱的山脚下“小别墅”错落有致,田园里葡萄上架、西瓜香甜、草莓鲜艳,一个如画般的村庄映入眼帘。
这就是猴场镇穿洞社区,这个1400余人的村庄家家户户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还迅速奔上小康路。如今,穿洞社区贫困户建档立卡仅10余户,预计年底可全部实现脱贫。从“煤窝窝”到“小江南”的蜕变,穿洞社区仅仅用了几年时间,他们的不二秘诀就是发展特色产业。
观光农业,“花果园”变身“游乐园”
初夏时节,走进猴场镇穿洞社区,一条吊桥横跨三岔河,对面不远处的富康果园,100亩葡萄挂果上架、长势喜人,绿藤正沿着水泥桩向上生长,工人在忙着进行果园管理。
在大色红的草莓基地里,采摘草莓的游人络绎不绝,或携家带口提着小篮子到地里采摘,或三五成群边吃边玩,体验式生态农业让穿洞社区“花果园”变成了“游乐园”。
扶贫需要长短期结合,乡村旅游建设投入大、见效慢,这就需要短平快的产业项目来尽快带领村民增收脱贫。穿洞社区的扶贫产业选择,都是围绕发展果园和开办农家乐进行。
在穿洞社区支书谭富强眼里,穿洞社区的“致富经”就是做好特色产业。穿洞社区曾是出名的“煤窝窝”,虽然土地肥沃,但地少人多,农业做规模做不过别人,只能从特色上做文章。
2010年以来,穿洞社区就开始规划葡萄园和大棚西瓜种植。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围绕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产业引导,种植苹果、李子、梨子等水果。如今,穿洞社区家家户户都种植几亩水果,成为瓜果飘香“小江南”的同时,群众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在葡萄园打工,每天可挣70元工资,再加上家里种植的几亩精品苹果,一年下来有几万元的纯收入。”曾经的贫困户老陈开心地说。
“我们草莓基地,旅游旺季每天有400多人来采摘草莓,年收入可达120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实现增收1000余元。农旅结合模式还带来了农家乐的火爆,生态农业渐渐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观光旅游产业。”社区支书谭富强介绍说。
生态建设,“煤窝窝”蜕变“小江南”
6月的穿洞社区,触目皆绿。白墙灰瓦的新农村掩映在崇山峻岭间,村子旁的大棚蔬菜地里,农民们正在忙着田间管理。
用村民们的话讲,现在的穿洞社区像个城市小花园,不仅有依山而建的“小别墅”,还建有休闲文化广场、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在这样美丽的小村庄里过着城市般的生活,感觉很是惬意。
近年来,深受前些年土法炼锌环境污染的穿洞社区,开始实施恢复生态工程。如今,1800余亩核桃、苹果等经果林遍布山野,随处可见的行道树把穿洞社区装点得绿意盎然。
“现在,我们社区90%村民修通了串户路,三岔河水变清了,河里的白条鱼又重新出现了,成了名副其实的瓜果飘香的‘小江南’,穿洞社区还是威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寨。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今年底剩余的1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预计可以如期实现脱贫。”说起穿洞社区发展,谭富强信心满满。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态好了的穿洞社区开始寻思吃乡村旅游饭。目前,该社区正紧锣密鼓进行全域乡村旅游建设,通过“观光旅游+村民+三变模式”,不仅解决周围村民就业问题,还提升了特色农业的产值。
“我们吃过先污染后治理的亏,如今猴场镇坚决走生态发展之路,坚持发展林下种植、立体农业、庭院经济思路,选择长短结合、生态循环的产业发展路径。假以时日,‘小金州’猴场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景象。”猴场镇党委书记李顺跃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