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29

各显神通奔小康

作者:卯龙艳 马召凤 岳刚 缪轲 时间:2017-06-29 阅读:17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79)

 
各显神通奔小康
——新发布依族乡中寨村脱贫攻坚小记
记者 卯龙艳 马召凤 岳 刚 通讯员 缪 轲


  一场暴雨过后,充足的水汽在新发布依族乡的大山间形成层层厚重的白雾,遮住了一座座原本错落在山间的村落,美酒飘香的中寨村就在云雾中。
  作为县级二类贫困村,地处梅花山山脉体系的中寨村地貌以山间盆地和丘陵为主,全村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山高坡陡,2016年人均收入不到2800元。自然环境脆弱、人均耕地少、交通基础不完善,这是中寨村的“村情”。
  面对贫困的现状,中寨村人没有“等、靠、要”,而是想尽办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致富的门路,发展本村特色大麦酒、种烤烟、搞工程,一项项脱贫致富的探索正在中寨村的土地上遍地开花,欣欣向荣地发展。
 
大麦酒,能致富
 
  浓浓麦香,入口甘绵,闻上一口要醉上几天。提起中寨村的大麦酒,在新发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的美名甚至远播威宁、六盘水等地。
  大麦酒是中寨村人招待亲朋好友必备的佳酿,每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都会拿出自家酿制的大麦酒招待,没有大麦酒就成不了宴席。
  在中寨村几乎家家都有大麦酒,上了年纪的老百姓人人都会酿造大麦酒。中兴自管委副主任马正洪就是其中之一,酿了几十年的大麦酒,马正洪自认现在已经全面掌握了大麦酒酿造的技术。
  “我小时候跟着我父亲学的酿酒技术,我们村一直都有酿大麦酒的传统。”马正洪介绍说。
  马正洪原是农场区的一名烤烟生产辅导员,后来撤区并乡体制改革后,马正洪便回到中寨开始酿酒。
  据了解,蒸好的大麦酒,第一道取的酒精度可以达到60度左右,在市场上卖50多元一斤,是最好的大麦酒,越往后取的酒精度数越低,价格也要低,平常喝的大麦酒一般是40多度,卖15元一斤。马正洪每年酿出的酒有几千斤,主要销往新发乡的其他村以及威宁、六盘水等地,每年仅卖酒的收入就有七八万元,酿制大麦酒成了马正洪的“小康路”,而在中寨村像马正洪这样通过酿酒奔小康的人家少说也有六七户。
  “今年我们这边实行村民三级自治嘛,我被选为中兴自管委的副主任,这个副主任不是白当的,大麦酒现在市场价格很好,需求量也高,我最近正在申请把我的酒坊转成合作社,带领我们自管委的老百姓一起酿酒,一起致富。”马正洪信心满满地说道。
 
“黄金叶”,有“钱途”
 
  除了酿酒,作为新发乡的烤烟大村烤烟也一直是中寨村的支柱产业,相比于种传统的包谷洋芋,烤烟每亩的收益可以翻一番,而且收完烤烟后地里还可以接着种植大麦,大麦又是中寨村人酿造大麦酒的原料,需求量一直很大。因此,在中寨村,老百姓种植烤烟的热情很高。王昌元便是中寨村一名远近闻名的烤烟种植大户。
  “今年种了80多亩烤烟,目前长势都很不错。按照去年的行情来看,一亩烤烟的收益差不多在4500元左右,只要不出意外,我今年的收益还是很乐观的。”王昌元笑着说。
  作为中寨村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王昌元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一开始是种苞谷,可苞谷亩产低,卖不上价,后来改种洋芋,亩产虽然提高了,可是限于自家耕地面积少,种出的洋芋只够一家人的口粮,直到后来种烤烟和大麦,王昌元的条件才慢慢改善。他从种包谷到种烤烟的转型也是很多中寨村老百姓寻找脱贫致富道路的缩影。
  自2016年,王昌元便把村里闲置的土地承包过来,开始大规模集中种植烤烟,收益一年比一年好,日子也过得越来越有盼头。“现在去外面打工的人多,村里没有人种的土地也多了,我就把它们集中起来种烤烟,一亩两亩的种成不了气候,还是要大面积种收益才好。”王昌元说。
 
搞工程,有门路
 
  在浙江打工多年,2015年回到家乡后,王德品也被家乡的喜人变化深深打动,于是他放弃外出打工的念头,留在家乡。
  “前几年选择到外面去是因为当时在老家看不到一点希望,我家就我一个人的土地,一年到头肚子都吃不饱。村里道路也不通,都是小毛路,大车都进不来,不出去打工能怎么办呢。”王德品回忆说。
  据松太云介绍,前几年中寨村像王德品这样因为找不到致富门路外出务工的人占到总劳动力的60%以上。自2015年开始,村里的通村通组路逐步完善,交通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村里的产业也不断发展,老百姓致富的门路增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也越来越多。2017年,外出务工人员下降到了40%左右。
  “我现在自己带着一个建筑施工队,自己当包工头,一共有10个人,忙的时候还会找些临时工人来帮忙,他们都是我们中寨村里的人,有的还是贫困户。有泥水工、砌砖工、抹灰工等,新发乡这边这几年发展得很快,需要盖房子的人家也越来越多,我们施工队的收入很不错,比打工好多了。”王德品说道。
  如今的中寨人,在脱贫攻坚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挥自身优势只为早日实现快速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