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2-03-05

走近东方金字塔——盐仓彝族向天坟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2-03-05 阅读:1731


走近东方金字塔——盐仓彝族向天坟  

▲彝王坟顶的向天墓向清晰可辨
文 引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其中以我县盐仓向天墓为代表的特有丧葬文化,因其神秘性和独特性,颇受有识之士的关注和向往。因而形如埃及金字塔的盐仓彝族向天坟,特别是以彝王坟(祖摩乌求)为代表的向天坟,被专家学者誉称为耸立世界东方的金字塔。
  同时,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火葬是远古先民们死亡时的墓葬形式。这在今天看来,也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不过,对于火葬的墓形——向天坟这一特有葬俗,为什么远古祖先的祖先没有用,之后未来的后裔也没有用,而只有那个时代的先民所用呢?   祖摩乌求:耸立东方的金字塔
  
  在我县盐仓镇政府所在地百米之外的东南,有一座巨龙似的大山,叫大坟梁子。这是一座因坟而得名,也因坟而杨名的山梁。这里说到的大坟,就是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称为东方金字塔的"祖摩乌求"。
  "祖摩乌求"四个字是彝话,"祖摩"即彝王,"乌求"即坟墓,"祖摩乌求"即彝王之墓的意思。"祖摩乌求"就是彼时当地彝族部落首领祖摩的墓葬。整座坟墓圆塔形,形如埃及金字塔,故美其名曰--东方金字塔。
  在盐仓,祖摩乌求有两个意思,一是专指大坟梁子上的大坟,即彼时彝王(祖摩)的坟墓,二是指彝王(祖摩)家的坟墓。
  向天坟的2个类型
  盐仓镇的向天墓有2种类型。
  第1类,规模庞大、占地量多、风水好、建筑考究。以彝王坟、驸马坟为代表。
  第2类,占地少、规模小。大小坟梁子以外的坟墓即归此类。
  第1类:大坟梁子上的大坟--"祖摩乌求"
  据盐仓镇团结村熟悉彝族文化,特别是对"祖摩乌求"有比较了解的彝人李富强介绍, 整座坟墓由毛石堆砌成三道圆形三台石墙,三台石墙都朝南各开一门,用石砌梯阶上下。第一道圆形石墙高3米,厚约2米;从第一道门拾阶而上,又在其上6--7米宽的地方起筑高3米,厚约2米的第二道圆形围墙;之后再从第二道门拾阶而上,又是在一个6--7米宽的地方筑起第三道圆形围墙,墙高仍为3米,厚约2米;再从第三道门拾阶而上,就是一个坪子,坪子中间有一个大凹坑,以石砌成,状如直巷,深约2米,坑底面积达大约是40平方米,其下是墓葬,其上的坑道就是该墓主祖摩的墓向,因墓向向天,所以就叫向天坟。
  现遗存的向天坟是椭圆形的巨大封土堆。据测算,墓基南北长45米,东西宽29米,中央封土堆顶部长27米,宽15米,高10米。据笔者多次从不同角度观察,三层台阶的痕迹清晰可辨。从如今庞大的封土堆上看,可以想象当时的气派与庞大。
  第2类:大坟之外,普通小坟
  笔者实地考察,第2类以毛石砌椭圆石墙,直径一般在10-20米,高2米左右,石墙内地表略高于墙外地表,中间有锥形封土堆,直径3-4米之间,高1米左右。少数坟墓在圆墙外侧建有一段弧形石墙或半圆石墙,也有的坟墓不用石头而是用泥土筑成椭圆形墙,圆墙直径在10米左右,还有的墓葬周围砌石墙,中央用泥土填平,形成锥形封土堆,墓向都是向着天上的一颗星。
  这类坟墓在祖摩乌求四周的不扎洛、老丫营、百草坪以及金钟、小海都有不同数量的存在。可是如今,大多被人为地破坏得面目全非。加之年代久远,没人管理,许多坟墓上灌木丛立,荒草凄凄。如果不是熟悉人的指点,你根本不会相信那是曾经一种灿烂文化的象征。
  盐仓向天坟的"3"个最
  在我县盐仓镇,神秘和独特的向天坟墓有不得不提的"3"个最。
  一是规模最大。其中最大的是彝王坟墓--祖摩乌求,其次是驸马普安坟:此座坟墓主是当时盐仓府家驸马,安顺普安祖摩家儿子。有"生在普安,死向普安"之说。其坟墓埋葬方向在祖摩乌求西面,靠普安方向。其时盐仓府正和外敌大战,驸马听到消息后,带着兵马日夜兼程,赶来支援,可是赶到的时候,盐仓府家兵败如山倒,经不住敌军敲打,驸马的军队不几日就被敌军消灭得一干二净,最后驸马战死沙场,后葬于此。其次是阿景买帕坟:阿景买帕此人其时是盐仓府即那楼祖摩家军师。其后人就是如今大坟梁子该镇团结村的阿景(彝姓)家(即汉姓王家)。
  二是数量最多,据介绍,大坟周围四山八岭有200多座。
  三是分布最广,方圆50公里都有,龙场、金钟、小海皆有发现。
  传说里"祖摩乌求"的4个不解之谜
  第1个不解:筑墓的石头是从几十里之外的羊街运来的。
  传说修筑大坟梁子上的大坟--"祖摩乌求"的石头是从离盐仓几十里之外的羊街镇人传人、人递人运来的。其时盐仓不缺石头,况且到处都是石山,可怎么有这样的传说呢?这是至今第1个不解之迷。是盐仓的石头石质不好呢?或是其它的什么原因。
  第2个不解:妇女爬到半山腰就会打雷下雨落冰雹。
  传说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妇女爬到大坟梁子半山腰,天就会打雷下雨落冰雹。这个传说,应是那时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最得力证据了。要不,怎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不过,由于没有得到证实,这就成为至今的第2个不解之谜。
  第3个不解:大坟梁子出九十九股水,要是再出一股,盐仓就出盐了。
  传说大坟梁子出九十九股水,要是再出一股,盐仓就出盐了。或许这传说与"盐仓"这两字有关,也或许道出了那时乌蒙高原缺盐的现实以及人们对盐的渴望。有没有九十九股水,笔者没有考察过。但大坟梁子出水的地方确实很多。它是威宁盐仓镇重要的水源地。其周围的盐仓、团结、娱满、邓营、松海、可界,甚至庐山镇的部分村寨吃喝用的水都来自于此。单从盐仓两字看,或许这地方是当时重要的盐业集散地。但也因没有文字记载,资料证实,这就成了至今第3个不解谜。
  第4个不解:宰羊祭山会下雨。
  传说先前,干旱的二三月,只要去大坟梁子半山腰或山脚举行宰羊祈雨仪式,羊肉还没有煮熟,分完,雨就会劈头盖脑地倒下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大坟梁子脚下的团结彝寨,每年干旱的春季,人们总是要到其下宰羊祈雨的。据如今50-80岁老人们说:"那时灵得很,羊肉还没有煮熟雨就来了。"这也是至今第4个不解之谜。不过,这种民俗祈雨仪式,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是有的。
  神奇坟墓今不在 只留封土堆
  据介绍,在20世纪农业学大寨的历史浪潮中,这颇有研究价值很是神奇的坟墓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所有的筑墓石被拉去烧石灰改良土壤。当地老人们说拉了整整四年。曾经神奇不已的坟墓,如今只剩下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土堆,在四季的风雨中向来往探访的人们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神奇。
  耸立东方的金字塔,何时再见你的真面目。
  彝族文化里的"星文化"与墓葬
  有关资料显示,彝文《解念经》中写道:"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天上一群星,地上一姓人;星明则人佳,星衰则人弱,人死则星犯。"彝文《宇宙人文论》一书也说:"一人一星斗,一人一宇宙。"把天象、地象、人象并列起来,用天文宇宙观和阴阳八卦论,来论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宗旨,这在包括葬俗在内的彝族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既然视天象的变化为人世的沧桑,那么人死后,墓向也就要对应天上的星象。
  专家眼中的祖摩乌求之一:(北)南斗星状排列
  专家说,如果把祖摩乌求(彝王坟)编为1号、驸马坟为2号、阿景买帕坟为3号,把其余4座按位置顺序编为4、5、6、7号。有关人士用罗盘测量定:1号大坟在戌巳上,2号驸马坟在坤卦上,3号买帕坟在乾位上,4号坟在乾卦的戌字上,5号坟在离卦位上,6号坟在坎卦上,7号坟在巽位上;同时在距彝王坟东面3公里处,又有一个墓群,共有6座向天坟,仍以祖摩乌求为中心,用罗盘测定,祖摩乌屈在震卦上,与其对应的六座坟排成一个半圆形,分布在震卦上的甲、乙、寅、卯和辰巽字上。由此专家观察发现,大墓组七座坟的排列与北斗七星排列相似;东面震卦上六座墓的排列与南斗六星相似。专家证实,彝王坟的定向时间是白天午时,方向定在北斗七星中最亮的一颗上。
  专家眼中的祖摩乌求之二:既是墓葬方式,又是天文观测台
  专家认为,"盐仓彝王坟是现存最大的向天墓,是彝族实行火葬,放置骨灰的一种方式;但向天墓的主要功能不是放置骨灰,而是作为观测天文之用。彝王坟座落在一座山上,在其正南有一个孤立的山峰,而在其东、西、北三面都只有比向天坟所在山矮的小山,所以坟南面的山峰的高度及向天坟的距离,根据当地纬度粗略估算,当夏至前后,日中时峰影正投射在向天坟的顶口。在此向天坟北面尤为开阔。在夏天的晚上,斗柄南指时,正在坟顶上面,彝族自古最重视的天象就是太阳和北斗星,在这座坟西南面五百米处的附马坟顶向东北望去,与该地夏至日太阳出地平线方位一致,这样的配置并非巧合,而是受某种观念或需要的支配。"
  向天坟与彝族十月太阳历
  据资料介绍,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古老、文明、智慧的彝族文化的精华。它以12属相轮回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个月,30个属相周期为一年,一年共10个月,360天。10个月终了,另加5天叫做"过年日",习惯称之为"过十月年",全年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过年日",即现闰年(闰日),为366天。在十月太阳历中,彝族先民们精确地推算出了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周期为365.25天。
  据资料显示,彝族向天坟,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十月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关于文化发展的思考
  据了解,被专家学者誉称为东方金字塔的盐仓彝族向天坟,与四川小凉山、云南楚雄的向天坟并称为"中国西南三大向天坟场"。它与"夜郎套头葬"、"僰人悬棺葬"合称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三大葬礼"。它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彝族最古老、最别具一格的特有葬俗,同时也涉及到天文学、星相学等的彝族文化。
  一个曾经在历史上灿烂过、辉煌过的文化,怎么到现在就消失得只剩下遗迹了呢?这个伟大的民族,怎么只有在那个时代才拥有这独特的墓葬文化,之后就再也没有发展下去了呢?一种文明文化的消亡不得不引起重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格局才不会孤单寂寞。

▲彝王坟墓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