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6-30

算好经济账 打好翻身仗

作者:马召凤 缪柯 时间:2017-06-30 阅读:20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80)

算好经济账 打好翻身仗
——新发布依族乡水塘村发展特色产业侧记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缪 柯

  今年2月10日,天气寒冷,正值一年春耕之际。在新发布依族乡水塘村刘德云的家里,炉火烧得正旺,刘德云手里握着酒杯,时不时咂几口,一边喝着一边思考着村支书孔祥毕所说的种植花椒的事。
  孔祥毕到他家已经好一会儿了,也因为种花椒的事情,谈话一次次陷入了沉默。这时,孔支书率先打破了沉默。这次,孔祥毕为刘德云算了一笔清晰的经济账。
  “你家一亩苞谷地能收2000斤苞谷吗?”
  “最多800斤。”
  “那除去肥料、地膜和人工等费用,一亩地能赚多少钱?”
  “基本不赚钱,赚了个肚子饱。”
  “如果种花椒,一亩地50棵花椒树,一棵花椒树采5斤花椒籽,也是50元,那一亩地算下来就有2500元的收入,这还是保守计算。哪个更划算?”
  “那我今年先种5亩试试。”
  在水塘村,刘德云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固执的老汉,他家条件不好,房子破烂,收入全无。全家人就靠着地里的庄稼养活,一年到头,庄稼最多够糊口。有时候,一家人的生活还要靠着在外打工的儿子接济才能熬到庄稼丰收。说到存款,那绝对是这个家庭不敢奢求的事情。
  今年,政府组织他家搬到五里岗街道安置点,刘德云死活不同意。他过惯了端着小酒杯四处逛游的闲散日子。
  “不打工、不搬迁、也无规划。”在水塘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地方,种植花椒树成了一件从未有过的稀罕事儿。这是水塘村从未有过的第一次新产业的尝试。
  和刘德云一样,孔勇也是水塘村一户贫困人家。年轻时曾去外头打过一段时间工,回到家里,孔勇又开始本本分分的守起了自己的土地。春天种上洋芋苞谷,秋天等着丰收。
  “一年庄稼卖多少钱?”
  “没得卖的。”
  这正是水塘村所面临的现状,老路难走,新路不敢走。传统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特色产业发展又不敢放手一搏。不敢投入太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水塘村山大地陡,地大物“薄”,一块块地皮嵌在牛羊都走不稳的山上,种植难度非常大。全村505户人家基本都靠着务农为生,然而,这里土地贫瘠,百姓一年所种庄稼最多够糊口,也因此导致了水塘村长期的贫困。村子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也正是这部分外出务工的人维持着一个家庭大多数的额外开支。
  村民们常年守着一亩三分地,不仅在经济上落后,在思想上,也渐渐趋于保守,不再敢轻易尝试新的产业。
  然而今年,水塘村全村种植花椒树1000亩,涉及4个村民组200户人。
  这样的改变,从2015年开始,那年村中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来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把一些新鲜的致富渠道带到了这个穷乡僻壤的山旮旯。村民们每每听在耳朵里,却不敢做新的尝试。
  2015年6月,村主任孔祥毕决定带着村中部分村民到外头去考察一番。于是,联系了相关的考察地点之后,孔祥毕带着5个村民来到了昭通鲁甸。
  在这里,长期呆在水塘村大山里的村民第一次看到外地的村民用一棵棵花椒树发家致富。花椒在海拔2000米以下、冬季不会凝冻的地方能有最好的产量。了解了花椒发展的一系列产业链之后,孔祥毕带着村民们回到了村子。
  在水塘村,有四个村民组适宜发展花椒。开村民大会、一家一家动员,在网上搜索相关产业的发展情况给村民看,水塘村村干部担起了思想脱贫的重任,实干苦干。
  适逢威宁鼓励百姓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潮,孔祥毕积极向上争取了相应的资金帮助,最后,政府免费给该村发放花椒苗木,当地200余户百姓开始加入了水塘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军中,开始打破了传统的种植模式,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了花椒树。
  今年,新发乡政府为了鼓励百姓发展特色产业,为多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村寨承担起了产业水源供应的责任。承诺建立水塘村花椒产业水利配套工程,建立20立方米的水池6个,总投资53.18万元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如今,花椒已经初具规模,到明年能够有所收益。孔祥毕说:“我们村能够走出传统产业的桎梏实属不易,但有了好的想法,发展就有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