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03

苗乡蝶变

作者:况清 时间:2017-07-03 阅读:211


   五月石门的清晨,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笼罩在薄薄的迷雾之中,只见一座小镇在厚厚的晨雾中若隐若现,恍若人间仙境。
  迷雾散开,美丽乡村尽收眼底:随处可见一条条平坦整洁、纵横联通的道路、一幢幢青瓦白墙的靓丽民居,一道道崭新的木栅栏包围着的农家小院、一个个宽敞洁净苗族寨子……奏响了一曲致富奔康的赞歌。
 
荣和村的早晨
 
  在石门荣合村,伴着初升的朝阳,村子里一大早就热闹起来:各族同胞不约而同地从十里八乡赶到新营苗族小康寨参加升旗仪式,奏唱着庄严的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仪式结束后,袅袅炊烟升起,年纪稍大的老人在自家门前广场上晨练、年轻的一辈则扛上锄头到田地里俯身劳作、还没上学的小孩儿趴在树底下斗蛐蛐儿……生机盎然的和谐画卷同绿水青山旁的红棕色小楼交相辉映,好一派欢乐祥和,将新农村的幸福美好完美展现。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笔者得知,昔日“泥巴墙,茅草房,支口锅,铺张床”、“白天进太阳,晚上进月亮,挡不了风遮不住雨”、“千里路遥,凭腿两条”、“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的石门乡,在脱贫的康庄大道上,发展成为“吃不愁、穿不愁,扒掉瓦房盖洋楼,一家一台大彩电、不见砖,不见梁,做饭不烧柴,解手不出房”、“家里有台洗衣机,喜坏了丈夫闲坏了妻”、“小小手机掌中拿,隔山隔水能通话”、“家中上了网,世界变村庄”的世外桃园。
 
老支书谈变化
 
 看到石门这些可喜的变化,很多人不禁疑惑:这是如何做到的?这一切得益于脱贫攻坚的伟大举措,得益于石门乡 “三鞋干部”的石门精神、“三进三增”的石门方法、“三级自治”的石门模式。
  黄朝聪老人是土生土长的石门人,也是荣和村的老支书。笔者遇上他时,他刚参加完升旗正在回家的步行道上悠闲地散着步。“在那白云深处,就是我家了,名叫中寨”,一个沉睡多年的山寨,以前很少有外人涉足,老支书忆苦思甜,瞬间将思绪拉回到从前,“现在不仅路修通了,房子也变漂亮了,以前房前屋后到处是乌鸦‘嘎嘎’叫,现在不知怎么的,乌鸦很少看见,喜鹊倒是多了许多,经常会飞到房檐上来,看得我们是又好奇又喜欢。”说起家乡的变化,老支书有满肚子的话,“近年来,村里也多了许多外来客人,有很多是来看望慰问我们的,也有一些是来扎根帮助我们的,比如,村里有位省里来的‘三鞋干部’喻松,隔三差五就会来与我们家拉家常”。
  2015年9月以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石门乡干部普遍存在懒、散、慢、浮的现象,很少造访群众家中,更不要说下雨天了。如今,广大乡村干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极投身于决战贫困主战场,“晴天下队穿胶鞋,雨天下队穿水鞋,进城开会穿皮鞋”,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三鞋干部”,“三鞋干部”成了石门乡脱贫战线上的干部形象。这些“三鞋干部”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政策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的“三进三增”方法,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加速补足发展短板,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迈过了发展疲软的“坎”,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面对眼前的生活,老支书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邀请笔者到他家做客。经过一条笔直的柏油路,便到了他家。一进门他便热情洋溢地介绍起近几年他家大大小小的变化。
 
 “三级自治”聚民智激斗志
 
  正在我们聊得起劲儿的时候,村里的广播响起来了:“通知,请各自管委的主任下午两点到广场开会,商议养猪场的相关事情。”
  “这是我们的村现任的党支部书记李威在说话,他是乡里面下派来的村支书,村里有什么事,都是他通过大喇叭来告诉我们的。” 
  随即,笔者在老支书的带领下来到新营苗族小康寨的广场上一同参加他们的会议:只见村民们陆陆续续端来了小板凳,不到一会儿工夫来了上百个人,按照惯例,首先是村支书介绍此次开会的目的和要做的事情,接着是村民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但是石门的开会方式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待支书说完开会的相关事宜后,无论是自管委的主任还是普通村民都争相举起手,就养猪场的选址、修建、后期管理、入股分红等积极建言献策,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
  “就这么干,散会。”李威说。就是那么一次普普通通的例会,却表现了全村人的发展致富的共同心愿。
  石门乡是典型的苗族聚居地,有5448户20613人,其中少数民族5730人,占总人口27.8%,苗族寨子就有3个,寨子里居住的全是苗族,以前,普遍实行村民委员会管理,很多时候只能依靠村民小组开展服务,但村民委员会管理服务半径过大,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不了群众需求,村民小组覆盖又多个自然村寨,内部利益关系协调困难,常常出现村民小组长一人当家不服众的情况,这是全乡管理服务中的一大痛点。
  脱贫攻坚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生活,这是石门班子的共识。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有效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脱贫攻坚,成为石门乡最为头痛的问题。
  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经过反复研究,决定撤销村民小组长,依托自然村寨建立村民自我管理委员会(简称“自管委”),采取群众直选方式选出3—5人组成“班子”,遵循“一事一议”、民主约定的运行规则,配合村支“两委”,抓好本村寨的公益事业建设、生产生活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治安群防群治自管自治工作。同时,在“自管委”内,把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10户左右农户捆绑为一个发展主体,形成 “十户一体”,并选出1名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热心公益的村民作为中心户长,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共同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养殖、特色养殖、交通运输、建筑家装等产业,以“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三级自治模式带动村民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联手致富”。
  李威乐呵呵地说:“现在,我们开展工作既高效又便捷,这些自管委主任、中心户长都是村民们实打实选出来的,他们去协调开展工作,群众服气。” 
  一年多来,石门乡共组建“自管委”116个,组建“十户一体”486个,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乡热村冷组淡”的工作局面。初步形成了村“两委”揽全局、“自管委”挑重担、“十户一体”聚合力、人民群众齐参与的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抱团发展新格局,推动脱贫攻坚步入快车道。
  石门,美丽的蝶变,正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奔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