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肉身
作者:孔维越 时间:2017-07-06 阅读:228
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本就是一件幸福的事。一个人生活在社会有限的空间里,个人是社会独立的实体存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思考和价值取向,自然就有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平衡人生的态度。读书能获得知识,提升修养,也关乎个人兴趣,伏案阅读得是读自己喜欢的书,愿意“辜负”别人用来打麻将玩游戏的好时光。一个人沏一杯茶,在书桌前坐下来,沉下心来把喜欢的书翻完。
读书是对自我认知和内心修养需求去品读,并非功利性地去获得某种实体价值的考量,读的过程应该是一种超乎精神的愉悦和快感。正如勃洛克对莱蒙托夫所说:“对子虚乌有的春天的追寻,使你陷入愤激欲狂的郁闷。”这句话或许适用于所有无功利性的阅读。如果读某一本书是为了某一次考试获得哪一类别证书,那就与愉悦没多大关系了,那种方式的阅读更多的是为了获得社会功利性价值的认可,在生存的空间里获得更多生存权利支配的可能,解决某种生活状态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一直根植于当下很多人的潜意识里。
英国作家阿兰·波德顿《身份的焦虑》的序言中写道:“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身份的焦虑。”
生存的焦虑每一个人都能感觉到,而身份的焦虑我觉得并不是想获得某种政治上的权力,而是在普世的价值中达到某种生存状态的物质基础和价值认可。否则,多数人都会对未来生存状态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茫然感。在身边的朋友中,刚参加工作就要筹划着结婚,近期需要拥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有一辆代步出行的车子。为了满足物质需求的实现,好几年得节俭生活,去实现物质层面的满足,对借以彰显在生存的空间里还有属于自己的落脚处。
如果这些物质的获得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种焦虑感陡然增大。长此以往,个人的潜意识里就会存在某种不安,生活就会变得无厘头。一个人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对很多物质的需求和对生存满足的支配,诱惑太多,我们的肉身太沉重了。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每个人都有赡养老人抚养孩子的义务。面对工作,我们有责任把工作做得更好。生存的压力挤压着生存的困境,人容易变得焦躁,时间久了,精神状态会从茫然中失衡,慢慢地就有了身份的焦虑。这时,我们需要静下来认真读几本自己喜欢的书,用读书让自己充实,让摆渡的灵魂得到靠岸。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电影很容易从网上找来看,而很多人却又愿意花钱去电影院。因为大家需要那种氛围,在特有的场景中消遣,因为那部电影的时间我们值得去浪费,买电影票的钱我们愿意花。一个人特别难过时候,很多人会约了一起去看很悲情的电影。看悲情的电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一个女生曾说,如果心情特别低落,就特别想去看能让人感动到哭的电影,看到悲恸的情节,自己容易被感同身受地带动情绪,越难过就越想痛痛快快地哭一场。
等电影播完了,散场了,人也痛痛快快地哭过了,似乎哭得越痛快,心情越释然。当走出空荡荡的电影院,心里久藏的积郁一下都烟消云散了。也许这种心情的释放与个体内在情绪的抒发有关系,即哲学家尼采所说的“酒神”状态。人的内心片刻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是对长久积存情绪的调整。读好书和看优秀的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一个人在困惑的时候读一本好书也许也会得到同样的释放。
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中说,漂泊的经验奇迹地引发人类的同情和理解,陌生的所在往往产生新的观点、新的声音。因为生活一成不变、因循呆滞的种种安逸、舒适会不可思议地使人目光狭隘、自私自利。这时,脱离原有生活,出行到他乡成为一种必要。中国古人曾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固定的工作场所也许会束缚一个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可以静下心来品读几本对人生有启发的书,从书中找到新的观点、新的声音。一个人的生活即使一成不变、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读书可以让人思想驰骋,周游世界。而不至于囿于己见,故步自封,变得心胸狭隘,随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的身上,片面武断。
读书能让人找到一个人灵魂的栖息之所,从中寻求到精神的愉悦和内心的思考。阅读给人带来的乐趣,让人生活从简。如梵高的绘画,艺术超前,拒绝时代的平庸,世俗的人是无法觊觎他内心深处的思想和灵魂。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就喜欢独处,因为你总在和“隐身”的人对话。帕氏曾说:“如果时间能使爱情……消失殆尽的话,那么时间却能够使真正的文学作品成为不朽之作。”只要多读书,就可以在这些不朽的优秀文化里遨游,摆渡孤独的时间,净化空腹的内心,尽可能地觊觎优秀文化深处的真谛。
“艺术拯救人生”,书是很多艺术转述的特殊载体,读书就是通过文字去了解大千世界中的优秀文化。尼采认为物质的繁荣并不幸福,只有灵魂深处的漂泊得到了靠岸,内心世界有高贵灵魂的信仰才能得到救赎。柏拉图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的。”读书有多重要由此便知,一个人如果有时间就捧书阅读,在宽泛的阅读中啜饮高贵的血统,有价值观的灵魂信仰才能找到真正的乐趣。即使我们如德谟克利特说:“实际我们丝毫不知道什么,因为真理隐藏在深渊中。”可是,就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的灵魂是得到科学世界观的懿旨的。
尼采说:“真诚的人——我如此称呼在无神的沙漠上跋涉和虔诚之心破碎的人。”读书,即使对于文字深层次的意旨托不了钵,但拥有对文字的跋涉和虔诚的阅读也应该是一个自我修炼的过程,最起码能让人变得向善、向美、向真,真诚对待身边的物和事,而不是一味地苛责别人。
读书犹如采金,读好书可以塑造我们的品质和灵魂,让沉重的肉身变得轻一些,再轻一些,不时刻感觉到生命的沉重,就足矣!当然,如果阅读使认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能以北宋大儒张横渠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求学问道的座右铭,成为一个身心愉悦,胸若虚谷的人,那就更是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