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06

“洪魔”无情 驻村有爱

作者:沈光勇 黄骄 时间:2017-07-06 阅读:205


 “洪魔”无情 驻村有爱
——“巾帼”排头兵田桂仙的汛期抗洪故事
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黄 骄

  炉山镇可界村地处乌江源头地区,境内有一条大河两条小河,河两岸遍地是季节性出水点。每年5到8月,防汛防洪工作成了炉山镇的重中之重。
  这里,每年夏季伴随雨季的来临,常常大雨倾盆,河水暴涨,三河汇于一处,洪流翻滚,成了无人驯服的“洪魔”,肆无忌惮地冲毁田地,吞噬庄稼,改变河道,百亩庄稼倾刻尽毁,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特别是今年,炉山镇境内雨水奇多,连月来的几轮强降雨,更让当地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没法保障,抗洪抢险形势严峻。
  该村驻村干部田桂仙入驻以后,积极带领本村干部投入到抗洪抢险工作中,监视雨情,动员宣传,排查隐患,群防群治,尽力把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风险降到最低,成了当地群众口中的“抗洪排头兵”。
 
勤查勤报,防患未然
 
  防汛工作,重在“防”字,防汛工作做得好不好,影响到该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还影响威宁境内三岔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工程。
  五月初,炉山镇召开防汛工作会,自此,田桂仙一直把排查汛期隐患作为可界村驻村工作组的工作重点之一。
  田桂仙多次组织村干部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时时牢记,留心观察,发动群众,适时汇报,群策群力”的抗洪思路,并达成了以下工作原则。
  村干部轮流勘察险情,每天必察;接到群众的报告,第一时间处理;大雨前后,村干部相互碰头,协商对策;小的隐患即时处理,大的隐患及时上报。
  从那以后,她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河堤和河边村民的安全情况,有效做好当地防汛工作。
  五月以来,田桂仙共发现重大安全隐患8处,组织村民排除隐患5次,通过QQ、微信向领导通报灾情13次,提出书面报告3次,让当地领导第一时间知晓灾情,并能及时制定防汛工作策略。
  巡查中,田桂仙发现一处河堤受损并及时上报隐患,请求修补河堤。接到报告后,该镇组织人员亲自到现场进行视察和勘测。
  在田桂仙的带领下,大家还查看了队房附近的滑坡隐患点、大墙子和村公所两处学生上学安全隐患点,并现场办公部署,防患于未然。
  村民蔡友友,拣河石堆在可界河入口附近的河中心,田桂仙巡查发现后,四处打听,找到蔡友友,劝他尽快搬走,保障河道畅通,确保泄洪安全。
  田桂仙常抓不懈的工作作风,让该村的防汛工作做得扎实有效,虽遭多次强降雨,但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没有受到任何威胁。

抗洪前线,“巾帼”不让
 
  今年5月14日,当时已是晚上7点,田桂仙正在可界村主任邓广云家,准备召开干部会议。
  不想,一场大雨与大家不期而遇,一时间雷声电闪压顶而来,呼啸而过,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噼噼啪啪地敲打着邓广云家房顶,足足下了两个小时,还没有停的迹象。
  “哗哗”的雨声后面,隐约传来隆隆响声,“不好,河水涨起来了。”
  大家的心顿时紧张起来,沿河两岸这么多住户,一定不能出事。田桂仙透过窗外的灯光和玻璃窗上的薄薄水雾,似乎可以看到河岸边恣意的洪水,这对她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不容多想,田桂仙带领驻村工作组,配合村两委,随即把会场改变成了抗洪抢险安排调度的战场。
  她一边通过微信向政府部门汇报灾情,一边组织干部商量对策。什么地方最有可能出现危险?哪家的房子最不安全?哪一段河堤最容易出现决口?如果大河决堤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迅速在她脑海里过了一遍,通过大家短时的商讨,达成一致意见:今晚全体干部彻夜值班,时刻关注灾情、分工合作、做好应急准备。通知危险区村民时刻提高警惕、上报灾情,并观察周围情况、后勤保障,工作忙碌而有序地开展着。
  雨一直下了五个小时,屋里已开始进水,雨水顺着烟囱淌了下来,田桂仙一边安抚大家的情绪,一边吩咐大家解决屋内的进水问题。
  大家一边拿盆子接淌下来的雨水,一边寻找进水的地方进行堵截,眼看屋里的进水得到解决,大家的情绪才稍微稳定了下来。
  屋里静得出奇,几乎可以听见大家心跳的声音,人们最担心的是河水上涨,河堤缺口,洪水泛滥。
  到凌晨一点,雨终于有些小了,田桂仙立刻带着大家去河堤查看情况,一手拿着雨伞,一手拿着电筒,高一脚矮一脚地踩着泥坑和积水,踉踉跄跄,向河岸走去。
  此时,眼前的村子一片漆黑,只有河对面的一家窗子里,还射出丁点灯光,大家来到河岸附近,只听到轰隆隆的咆哮声,田桂仙一边吩咐大家注意安全,一边往前面走。
  大家首先来到一号人行桥边,借着对面洒下来的灯光,依稀看到洪水虽然暴涨一米左右,但离桥面还有50厘米左右,还是处于安全范围内。
  大家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继续到河堤上进行检查,发现二号人行桥附近河堤冲毁了20米左右,路塌了一半,但是附近的村民房屋没有受到威胁。
  这时,路早已变成了河,根本过不去,大伙只好绕道而行,在村里转了一圈,除了几处塌方外,没有发现大的灾情。
  雨又大了起来,大伙衣服鞋袜都已经湿透了,不得不回屋,用电烤炉暖暖身子,开始了下半夜的值守。
  凌晨六点,村民还未从睡梦中醒来,田桂仙又带着村干部已经来到了河边,雨后的排查工作又开始了。
 
一分希望,万分努力
 
  防汛抗洪,基础是保障。可界村多数住户和土地临近河边,防汛压力较大。
  由于没有控制,每年发大水,洪水变成了无龙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村民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辛苦种下的庄稼消失在洪流中。
  村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庄稼和财产安全,往往随意栽树筑栏,致使泄洪不畅,带来更大的隐患。
  最揪心的是,可界河是村民外出的必经之路,河上没有桥,每到下雨天,学生上学就成了村民头疼的事,只有责任心强点的家长会早起背孩子过河,大一点的孩子几乎是自己淌水而过。
  村里青年大多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看着老人们背着孩子在水里摇摇晃晃的身影,田桂仙十分揪心。
  她觉得,统一的规划、规范的水利设施是疏引洪水,消除隐患的关键所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她曾多次向来村里视察的领导表达请求治理河道、修建水利设施的意愿,又几次跑到水利局和交通局向局领导要项目,并三次向镇政府递交了书面报告。
  “坚持,就有希望。只要能够为老百姓解决一个大问题,我们苦也是值得的。”田桂仙对村干部说。
  田桂仙的多方求助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镇政府也将可界村河道改造,水利建设纳入了规划。
  一次又一次洪水过去了,可界村安然无恙。又一轮强降雨即将来临,田桂仙带领她的工作组又投入了紧张有序的防汛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