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07

五里岗街道的脱贫经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7-07 阅读:280


   村村寨寨话脱贫,脱贫故事各不同。
  近年来,五里岗街道紧紧抓住“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教育扶贫”这脱贫攻坚的“三大”法宝,干部职工凝聚起一股奋力撕掉贫困标签的精气神,打响了一场围歼贫困的战役。
 
产业扶贫:黄土地上刨“黄金”
 
  暖暖夏日,走进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俣合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基地,数百个银色的大棚有序排列,蔬菜基地里西红柿、莴笋、大白菜长势喜人,工人在基地里忙碌着。
  “我家3亩多土地都入股给合作社搞种植,老板就是卯昌福,自己在基地打工,一天工资100元,挣钱顾家两不误。”寒洞社区村民老刘喜上眉梢。
  据该基地负责人卯昌福介绍,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方法,采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按入股份额进行分红,高规格、高起点、高标准规划, 通过基地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开发、标准化建设、集约化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近年来,五里岗街道以发展产业为抓手,旨在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打造知识型、智力型、技能型的“新型农民工”,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同时,通过示范展示、技术培训和跟踪技术服务,培训出大批农民技术二传手,有效带动当地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落户五里岗街道的中农发和俣合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建成三膜早熟马铃薯种植基地5000亩。其中,中农发3200亩,俣合专业合作社1800亩,可带动411户群众年增收1100 元以上,实现 150户 783人贫困人口脱贫。
  “我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技能,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人大户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五里岗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锦峰介绍说。 
 
移民搬迁:挪开穷窝幸福来
 
  时下,走进五里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绿树成荫、视线开阔,小区内还配有地下停车场、超市和街道门面。 
  “我家原来住在龙场镇白岩村坪山组,沟壑纵横,出行不方便不说,一家老小挤在两间小瓦房里,每逢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如今住进了100平方米的高楼,小区还有物管,街道干净整洁,没想到成了一名城里人。”搬迁户李仁良高兴地说。 
  据悉,五里岗街道三年内计划搬迁8566户4000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833户31445人,占搬迁农户78.6%。
  “我是从板底乡新胜村搬迁来的,得到免费租用摊位的机会,在市场内卖蔬菜,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儿子还开了一家皮鞋店,日子越来越好过了。”正在市场内卖蔬菜的搬迁户沈天付说。
  沈天付是第一批品尝到实惠的群众,2017年他们举家告别大山,走出了“穷窝”,住进了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如今成了市场内的经营户,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不仅搬到了县城居住,每月也能靠自己在农贸市场卖蔬菜,使自己走上了一条谋生之路。
  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易地扶贫搬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五里岗街道建立了后期扶持产业公司,加强扶持就业力度,通过园区企业用工,让搬迁户彻底解决后顾之忧,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教育扶贫:为脱贫安装“发动机”
 
  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治本之策,威宁为搬迁户子女就近入学“一路绿灯”,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彻底为搬迁户拔穷根创造了条件。
  何柏玫是搬迁户子女,现在她已是威宁九三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她从羊街镇第二中学转学过来,原来她家距离学校有20多公里,只能在学校寄宿,平时回家不方便不说,遇到需要和家长沟通的问题时更是难以解决。 
  在五里岗街道的几个学校里,像何柏玫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目前,扩建后的威宁九三中学可容纳5000余名学生,新建职业中学可容纳7000余名学生,威宁第七小学可容纳3000名学生……
  对于搬迁户子女入学,五里岗街道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提供、群众点餐”模式,摸清搬迁群众的学历、年龄和就业意愿。经开区企业降低门槛,放宽年龄,降低学历,优先倾斜搬迁群众就业。
  不仅如此,五里岗街道还按照“特困优先,应助尽助”的原则,认真审核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资格,确保不落下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