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10

阳光总在风雨后

作者:敖选刚 时间:2017-07-10 阅读:248


 阳光总在风雨后
——白祥寿化“人生意外”为“创业梦想”
通讯员 敖选刚

  白祥寿, 1970年7月出生在龙场镇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六兄妹中他排行第三,父母靠几亩薄土,养育他们一家兄弟姊妹成人,日子过得十分清苦。看着父母辛劳而难以扭转家运,白祥寿心中很不是滋味,初中毕业后,由于年纪小,他只能跟在父母身后,耕种土地过日子。外出打工后,他当过饲料厂工人配制饲料,进建筑工地搭过工程钢管架子,也曾进厂做过工艺品,还在本村当过五年民办教师,但一次意外,让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通过努力换取命运改变,学习技术种植食用菌,带动更多人一起创业,活出自己的精彩,成就了风雨后见阳光的活样板。
  出生在70年代的白祥寿,给笔者的印象是,谈吐实诚、性格稳重,敢于接受命运挑战,为人勤奋上进。1984年,白祥寿从龙场中学毕业后,跟着父母在家务农。直到1990年,由于当时村里小学教师严重缺乏,有中学文化的他,顺理成了本村的民办代课教师,这一干就是五年。成家后,伴随着几个孩子的出生,他因计划生育失去了当教师的资格,不得不踏上临时工的漫漫打工路,面对家庭负担不断加重,一家陷入困境的现实,他十分努力,但结果都只能勉强支撑起全家开销。2005年7月,年满35岁的他,再次踏上开向远方的列车,寻找脱贫致富路。
  “我先后到六盘水、昆明,再到江苏、福建等地辗转,配制饲料、搭架子、做计件工艺品,成了千千万万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之一,我想只要努力、踏实勤奋,老板就会喜欢我,每年能有5-6万元毛收入进账,除去几个孩子的教育和全家开支后,虽结余不多,日子也还过得下来,但独在异乡,内心总漂浮不定,有机会一定得回到自己家乡,活出自己的精彩。”白祥寿告诉笔者。
  2015年11月,白祥寿还在江苏常州打工。一个雨天,由于走路下坎没踩稳,一个踉跄,将自己跌下2米多高的坡坎,这次跌倒对年轻人来说应该没事,但对45岁的白祥寿来说,却真成了大大的意外,经医院诊断为骨折,住院1个多月,花去医药手术费近五万元,医生告诉他,今后再也不能干以前的重活。这次意外给他开了不小的玩笑,他百般自责,久久不能释怀。其间,他思考许多,只能坦然面对,还得坚强的站起来,回到家乡,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威宁,他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他一有空就收看中央农业频道,寻找商机,寻求创业致富路。一天,亲戚来看他,听他说想创业,亲戚正好在六盘水搞大棚种植食用菌,投入不大,成效还快,让他可以考虑。他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如获至宝,似乎一下子就找到致富捷径。通过对威宁气候、地理位置、交通、市场与行业等综合分析,他认定发展这个行业。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他在江苏常州一边治疗,一边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但因江苏与威宁气候、地质差异大,他又到六盘水亲戚家的食用菌栽种大棚基地学习了一个月技术。学习期间,白祥寿不但要免费帮别人干活,还得请师傅吃饭。通过近半年的潜心学习,他对食用菌种植中的原料选择、菌包、配种、选种、灭菌、温度把控等技术熟记于心。
  2016年5月,白祥寿筹措资金10万元,在威宁陕桥街道租地4亩,买钢架、搭建大棚、从浙江高城购进平菇菌种,自己加工原料,配种、请工人,到威宁市场监管局注册等记“威宁县祥寿平菇种植基地”后, 企业有了正式身份。一年多后的今天,他的企业已搭建大棚3个,带动就业人员3人,有种植经验的亲戚也时常抽空来威宁现场指导他。目前,他的种植基地每天出菌300余斤,当天摘当天卖空,货总是供不应求,每月下来,毛收入2万余元,除去开支,一年净利润10余万元。
  “随着企业的发展,客户越来越多,扩大种植规模是当前的发展关键。但每天产菌量少,难成规模,客户仅局限在周边的农贸市场,加之赊销较大,导致企业资金周转成为瓶颈。下一步发展中,企业将通过到威宁市场监管局申报微型企业,争取获得政策扶持后,解决贷款融资、财政奖补等难题,继续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创业致富。”白祥寿欣慰地告诉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