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作者:毛庆松 时间:2017-07-10 阅读:170
本报讯(通讯员 毛庆松) 今年以来,威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富学乐美”的标准,坚持统一品牌、农民主体、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分类推进、以乡镇(街道)为主的原则,全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着力实施农村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通过农村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工程,将分散土坯房(危房)适度集中统一规划进行改造,集中创建“贵州民居”示范点,节约土地、保护耕地。在土坯房(危房)比较集中的自然村寨,依托自然村貌、生态,通过村庄整治,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与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相结合,确保示范点“贵州民居”覆盖率100%,旧房改造率95%以上。
大力实施“六项行动计划”。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不畅、住房质量不高、居住环境差等问题。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和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十佳文明户、文明卫生户、小康文明村等,推进农民思想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按照“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防止水土流失;山腰种植经果林系带子,提高经济效益;山下调整农业结构铺毯子,提高单产增加收入;美化民居盖房子,打造特色村庄;家庭发展多种经营抓票子,拓宽增收渠道”的要求,紧紧依托现有4个省级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发展步伐,推动粮、畜、菜、果、药、烟六大主导产业和非农产业并进发展。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农村种植户、养殖户、科技户开展规模化生产。
创建工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对集中、配套使用、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以乡镇(街道)为主体,按照财政投入一点、项目整合一点、企业捐助一点、部门帮扶一点、社会支持一点、群众筹措一点“六个一点”方式,整合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土坯房(危房)改造、村庄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整体有序推进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