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11

走访贫困户

作者:龙奇 时间:2017-07-11 阅读:208


   前久,我和同事叶芳、张海下村走访贫困户。因我是本地人,自然而然当起了向导。
  雨持续下了一个月,道路变得异常泥泞。黄色的泥土像是刚下火的糖,粘稠不已。泥下的石头由于山洪冲刷杂乱地裸露在外。对于山区的土路,吉普车一向横行无阻,如履平地。可这次,随着发动机一次次剧烈地嘶吼,四轮底下一阵飞沙走石后,吉普车彻底无法动弹。
  我们将车停在山脚,继而步行上山。抬头望去,路似绕树枯藤,那样曲细且长。山势陡峭。洪水夹杂着砂石迅疾而下,亢奋不已。这样的路,对于我这样生在山村的人来说自然不在话下,在奔走的同时能快速将下一步落脚点找好。叶芳则像行走在涂满油脂的海绵上,仔细掂量着下脚的重量。每踩一步都异常惶恐,唯恐深陷其中。几番尝试后,叶芳不得不双手拽住张海的胳膊才勉强前行。
  一路上,我们抓住可能抓住的“救命木草”,艰难前行,约一个钟头后爬到了山腰一块青草地。张海为此手足舞蹈,忘乎所以。突然,只见他脚底一滑,踉跄倒地,顺便带倒了叶芳。所幸的是,小草虽然调皮但也多情。两人站起来后身上还算干净,只是湿点罢了。有时候,将自己的安全完全绑缚在看似比你强大的人身上并不见得有多好,比如叶芳。
  走出草地,我们反复地打听,反复地走。脚底下的小路越来越窄,荒草越来越密。这告诉我们,路将走到尽头。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沮丧之际,大家眯着眼,撩开薄薄的雾。丛林深处,几间木瓦房若隐若现。黑色的木板证明它有好些年头了。房脚是一阵急坡,至少呈60度的样子。我想,那趴在树上休息的小鸟打个盹估计就会跌落山底,从此失眠。
  一路叫苦不迭的叶芳兴奋不已,呼喊着终于找到贫困户了。叶芳从小在城市里长大,对于她的反应我是理解的。我记得和她第一次下村时,她硬是把树上的核桃认作是苹果了,过些小坡都吓得脸色发紫,双腿直打哆嗦。遇上狗时,她吓得像只小鸡蜷缩在我们后面。开始时,我对她在农村工作尤其是下村表示怀疑,但后来被她一次次的表现给打消了。
  随着阵阵狗吠,终于走进了贫困户中。房子是老旧的木瓦房。梁上结扎着一排排玉米,金灿灿的。房内黑压压地挤着一群人,正在吃中午饭。房外,猪狗、鸡牛悠闲地享受着各自的美食。主人见我们来,非叫吃饭不可。虽然我们都很饿,但还是谢绝了。
  待他们吃完饭后,叶芳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并告知了国家最新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通过了解得知,贫困户一家有八口人,人均耕地较少,加上全是山地,产量不高。全家人的生活基本依靠贫瘠的土地和户主打一些散工来维持,异常窘困。交通也很是不便,每一次赶集都是数小时的长度跋涉。
  叶芳闻此便仔细地向他们说起国家的“移民搬迁”政策,耐心地劝说他们搬离这里。年轻人听了很是兴奋,搬迁的渴望溢于言表,老年人却陷入矛盾之中。
  是啊!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中国人的家土情节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比较繁花似锦,一尘不染的都市生活,他们更舍不得自己的这几间木瓦房和几亩地。他们的血液早已渗透到这里的山山水水,生死相连。可为了孩子们,他们又觉得应该搬离这里。哪里的路更宽,房子更好……是孩子们向往的生活。
  对于老人,守和走并不是那么容易决定的。我们耐下心来,和年轻人一起开导他们。对于老人的家土情节,我们没有反对,反而赞美。继而向他们阐述起守和走之间的利弊。对于这些善良本分的老人,利益对他们往往是苍白无力的。我们更多是讲述哪里的物质生活,教育条件更适合下一代人的成长。通过这些,激发他们对孩子的爱,从而搬离这里。
  在我们数人的游说下,老人沉默了。望着眼前绵绵不绝的山峦,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斗冒出的青烟袅袅升起,继而消失在浓雾中。   
  我们都没有说话。
  半晌,老人终于开口了。他感叹几十年来生活条件变化之快;讲述起山脚的老木房是怎样一点一点地消失,继而生长出一栋栋的青瓦房。他说他并不是冥顽不化的,只是需要点时间考虑。我们知道多说无益,只能等待他们一家去商量抉择了。
  采集好图片,填好走访记录等资料,我们又钻入茫茫的烟雨,继续走在寻找下一户的途中。数日后,叶芳告诉我,老人给她打了电话,说是决定搬迁了。我们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或许是盛世最好的衡量标准吧,而中国正在进行中。
  愿九州之上,贫困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