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14

精准产业告别种植自由

作者:李云侠 何欢 马召凤 王波 时间:2017-07-14 阅读:245


精准产业告别种植自由
——中水镇产业种植市场化带民致富侧记
记者 李云侠 何欢 马召凤 通讯员 王波


中水镇苹果种树基地

  中水镇位于威宁西北部,是贵州省的西大门,距县城102公里,距云南省昭通市不足20公里。地势起伏,四面环山,居中低凹,小区气候独特,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水果、蔬菜等作物,素有“蔬菜水果之乡”的美称。内昆铁路及在建的都香高速(威宁段)穿镇而过,交通网络便利。
  地少人勤,中水群众种植积极性普遍较高,但人均耕地少、土地分散,村民种植全靠“自由生长”,发展瓶颈明显。
  随着“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春风吹进乌蒙腹地,中水镇闻风而起,政府和百姓站到一条线,一致瞄准脱贫攻坚这个目标,政府布大局,百姓谋发展,干群齐心共推“种好土地谋发展,盯紧市场谋效益,稳住短期谋长远”的发展机制。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争取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推进农产品与市场接轨的种植“精准化”模式,让土地与市场“零距离”。干部懂市场,群众有经验,两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的动车组迅速启动。
 
★★苹果产业:“千年苹果再发新枝”
 
  走进中水镇小寨社区,一丘丘标准化种植的苹果树如同士兵挺立在坡岭上,枝头缀满了拳头大小的苹果。
  村主任姜毅介绍:“全村6600亩耕地,种植苹果树的就有5970亩,基本90%的土地都覆盖了。”
  2013年,威宁县红苹果专业合作社在小寨社区集中流转土地800亩,打造“精品红苹果”示范基地,去年已经挂果上市。得益于良好的小区气候和水源条件,苹果品质优良,受到消费者青睐,首次亮相就卖出了一箱(12个苹果)96元的高价,且主要采用网络销售,效率和效益双赢。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摆在眼前实实在在的效益让老百姓看到了发展的新希望。在村干部的带动下,2016年至2017年,小寨社区掀起了广种苹果树的热潮。
  六组村民周庆银家2016年一口气种植了100多亩苹果树。他说:“种了几十年的洋芋、包谷,越来越不值钱,只能糊口,这么好的地种出来的东西不值钱也是一种浪费。”
  姜毅告诉记者,他带领村干部到周边市场多次考察,结合小寨社区资源条件,苹果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村民虎顺才说:“这一次种植规模大,有技术员指导进行标准化种植,政府出面给我们找市场,我们只管把果树种好,管理好,不愁挣不了钱。”(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