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07-14

精准产业告别种植自由

作者: 时间:2017-07-14 阅读:179


 (上接1版)
  姜毅介绍,为了种植苹果,全村打通了25公里产业路。多种模式齐头并进,争取效益最大化。
  除了老百姓自种,及以“合作社+农户+公司”的威宁县红苹果专业合作社种植模式,实现了“土地租金+合作社股金分红+务工薪金”三金叠加的收入倍增,还成立了毅飞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的运作模式,吸纳176户村民为股东,其中17户为贫困户,以合作社和农户各占分成40%,村集体占分成20%的方式进行分成,既保障了村民的利益,还提升了村集体的效益。
  在中水镇,小寨社区不只是个例。据悉,中水镇种苹果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清朝,重新大力气种植苹果树,凭的不是“吃老本”“念旧经”,凭的是“市场有需求”。
  中水镇镇长马力介绍,中水镇有利的自然条件让苹果品质和口感独树一帜,而依托毗邻的昭通市中国南方最大苹果加工储藏销售基地的优势,叠加农村淘宝的开通运作,销售不再是难题。
  追踪市场风向标,2016年,中水镇完成了3000亩的老果园改造。2017年,全镇共有苹果55200亩,实现了人均拥有1亩苹果的目标,主栽品种为新引进的红富士系列及名声大噪的黄元帅。
  中水苹果在经历了碎片化的小农经营后,迎来了规模化、集约化的提质增效发展通途,将成为扶贫工作一个稳定的产业支撑。
 
★★蔬菜产业:广植一片绿,收获万亩金
 
  中水镇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光照时间长,适宜作物生长,素有“蔬菜水果之乡”的美称。由于气候条件好,一年可轮作多季蔬菜,走进田间地头,豆角绿,茄子紫,番茄红……各色蔬菜一畦畦布满土地。
  在中水镇正山村,记者遇到了正在采摘青辣椒装车的村民马仲江夫妻。
  马仲江告诉记者:“今年辣椒价格还可以,批发价2块一斤。”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家种了8分地的辣椒,可产5000多斤,按照现在的市场价,可收入1万多元。
  马仲江说,隔壁泉山村的马允际家种了10多亩地,光青辣椒就要赚10多万。
  在中水,一年四季都是忙季。马仲江说:“我们这里一年可以种3季,辣椒种完种白菜,收完可以种大蒜。”
  种地虽苦,但收获香甜。
  按照去年的市场价,马仲江家8分地种植的白菜可以收6000多斤,能卖4000多元。
  在前河村,村主任马吉早告诉记者,全村共600多亩田坝地,全部种上了生姜、茄子、豆角、早洋芋等各类蔬菜。
  他介绍:“我们这里资源条件好,距离昭通很近,市场大,百姓种什么菜,全部是看市场下种。”
  市场成了百姓下种指挥棒,销路自然不愁。
  前河村村民马盆窕说:“我们这里,只要人勤快,过上小康不成问题。”
  据悉,中水镇年均种植蔬菜66500亩,其中夏秋蔬菜51910亩、秋冬蔬菜2500亩、特色蔬菜10280亩、其它蔬菜1810亩。
  而蔬菜当中,以紫皮大蒜名号最响。在中河片区,水源好、气候温和等独到的小区气候特征,尤其适宜种植紫皮大蒜。2004年省农科院在前河村对紫皮大蒜产量验收及品质分析,蒜头、蒜薹两项指标均创全国之最。紫皮大蒜的蒜头有口感好、香辣适称、外表美观等特征,蒜薹粗、长度匀称,色彩美观,是全国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首选。紫皮大蒜蒜头亩产达3600多斤,蒜薹亩产也在4800多斤,两项产品产值上万元。
  中水镇政府大力鼓励推广种植,在各适宜区域指导成立合作社和种植示范区,带着农民干,去年全镇共种植紫皮大蒜2950亩,帮促农民收入3000余万元,经济收入增加明显,发展势头强劲。
  中河村村民陈家学家去年种了1亩大蒜,按照7块一斤的蒜头市场价,收入2万多元。他笑称:“政府把脱贫路子都送脚下了,再穷就说不过去了。”
  不难看出,跟着市场的指挥棒推进农业产业的“精准化种植”,初偿甜头的中水镇势头正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