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村庄的脱贫故事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7-07-17 阅读:244
来自村庄的脱贫故事
记者 陈武帅
村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只有一个个村庄脱贫致富了,脱贫攻坚这场战役才算真正胜利。近年来,在威宁,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许多外出务工者纷纷选择返乡创业,广阔的农村成了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返乡种菜有出路
这些天,草海镇卯关村卯大爷卖完了家里的几亩白萝卜,利用闲暇时间到荷兰豆基地采摘荷兰豆,每天80元工资让他生活宽裕起来。
卯大爷劳作的蔬菜基地是返乡创业者陈德先创办的。原来,在昆明等地打拼多年的陈德先看中家乡发展蔬菜种植的大好前景,2015年返回家乡流转土地200亩种植荷兰豆、白菜等,流转土地以800元每亩的费用支付给村民,每天在他的基地务工人员多达数十人,带动许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近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返乡创业的优越环境,在威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纷纷选择返乡创业,陈德先仅是其中的一个。
陈德先早年在外打工多年,如今他居住的村庄早已告别“晴天尘飞扬、雨天溅泥浆”的面貌,美丽乡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厕所难进、蚊蝇难治”等发展痼疾。
“走出家门,是美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还有广场上荡秋千的孩童。走进家门,是花香四溢的庭院、干净整洁的厨卫,以及一家人的天伦之乐。”说起目前的生活,陈德先很是满意。
在威宁,返乡劳动者越来越多,得益于政府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目前,五里岗街道白岩社区3000亩种植专业合作社是集科技示范、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为一体的蔬菜种植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涉及流转土地468户,可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为周边村民和易地扶贫搬迁户铺就一条致富路。
“以前,种植设施蔬菜是个精细活儿,也是个辛苦活儿,年轻人不愿干,也干不了。现在不同了,耕地机可以开进大棚基地,机械化耕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种菜轻松了,许多青年愿意留在家乡就业。”陈德先说。
带领乡亲同致富
李仁良的家住在龙场镇白岩村坪山组,这是个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三不通”村寨。在2016年易地搬迁项目中,李仁良家被列入易地搬迁对象,坪山组整个寨子搬迁到威宁经开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如今,李仁良已搬进新居,成为首批搬迁到威宁经开区安置点的搬迁户。
李仁良一家四口人,分到了80余平方米的易地搬迁新房,有了安居乐业的住所,让致富路更加有盼头。
就在2016年,李仁良返回家乡,利用多年的积蓄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李仁良和好友东拼西凑投资200余万元,成立威宁新创世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在威宁商贸城租了两间门面开始投资创业。
作为一名搬迁户,富裕起来的李仁良没有忘记乡亲们,没有忘记当初的许诺。特别是那些贫困的搬迁户,李仁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进行业务培训,然后到自己的公司上班,让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如今,李仁良公司不仅解决了50余人贫困乡亲就业,还给他们买商业保险,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在李仁良的公司,贫困户梅祥军已是李仁良公司铝合金专卖的主管、贫困户宫联凯已是卖净水器负责人、陶正国已是公司销售业务骨干。
“一个人富不算富,国家易地搬迁政策好,才让我从闭塞的村庄变成城市人,我就要抓住机遇快速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李仁良说。
打工就在家门口
当清晨的阳光洒在银色的大棚上,石门乡女姑村村民邓正中扛起农具到大棚里劳作。
邓正中早年是一名打工者,在外漂泊多年依然没有摆脱贫困的面貌。这些年由于年纪大了不得不返回家乡,没想到在老家却当上了“职业农民”,不但成了“上班族”,还实现了脱贫致富。
如今,邓正中每天到大棚蔬菜基地打工工资80元,年底还有参加土地入股所得的股金分红。同样是种地,老邓说,差距大了,以前刨不出几个钱,现在不仅解决了温饱还能有几个闲钱。
“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年底还有土地入股的分红,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邓正中高兴地说。
原来,2016年女姑村实施2000余亩地的现代冷凉蔬菜种植,700余个银色的大棚在田间地头整齐铺开,蔬菜基地种完三膜马铃薯蔬,又种西红柿和大白菜等,一年可以种植三季大白菜、甘蓝、莴笋等蔬菜,村民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增加了。
女姑村农村环境变好了,农民生产轻松了,生活富裕了。村里还建起了小广场、农家书屋等阵地,富裕起来的村民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以前是干完活儿就不知道干什么,除了看电视就是吹壳子。现在,家里有数字电视,还能用手机抢抢红包刷刷朋友圈。走出家门,可以到广场上看跳广场舞,可以领着孩子到道德讲堂听身边好人讲身边好事,到农家书屋看书。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谈到现在的生活,女姑村村民邓正中高兴地说。